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0529期 >> 第09版:往事
西晋灭亡后,中原先后出现“十六国”,这些政权的史书体例不一,北魏史学家崔鸿穷尽毕生经历,草成《十六国春秋》102卷——
崔鸿40载著春秋

崔鸿墓志



  清河曾是郡国治,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南宫、枣强及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平原一带。清河崔氏在东汉到南北朝期间,名人辈出,高官叠现。据《崔氏族谱》所载录的自一世至二十世(东汉到唐五代)的120人中,达官显宦及有功名者多达115人。
  崔鸿居于崔氏一族的“六世”,是东汉尚书令史崔琰的嫡派子孙,他的父亲崔敬友,拜为“本州治中”。崔鸿的叔伯兄弟崔励、崔劼及同宗的崔瞻、崔浩亦均为朝中大员。崔鸿的子侄、孙曾等辈中做高官者不能尽数。迄于唐元和年间,崔邠、崔郾、崔鄯、崔郸及他们的子侄辈多为朝中要员。唐宣宗曾亲笔御题崔氏门额,曰“德星堂”。
  由上述可见,崔氏一门自东汉至隋唐五代。数百年间隆盛不衰,其族望之重,门第之高,非当地他姓所能比拟。

才干卓越


  崔鸿,字彦鸾,鄃(今山东夏津县)人,北魏史学家。他是一个读书刻苦、执事勤谨的人,尤其在史学方面更是学识深厚。崔鸿“少好读书,博综经史”“弱冠即有著述”,这使他获得了崇高的声望。
  出仕后,崔鸿曾任尚书都兵郎中,朝廷曾“诏太师彭城王勰以下公卿朝士,儒学才明者三十人,议定律令于尚书省”。这次“律令”的修订,崔鸿与其伯父崔光均参与其中,并且是首席人物。这在当时传为佳话,也可见崔鸿的才学名望之高。
  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2),朝廷要大考百官,崔鸿因“考令于体例不通”,向朝廷建议“为官求才,使人以器,黜陟幽明,扬清激浊”。崔鸿主张,为官求才学求贤良,要奖励提拔能人、干才,并须淘汰罢免那些尸位素餐的“庸人”。对“绩效能官,才必称位者,朝升夕进”,主张对有才能而且品行端正,有政绩的官员,应随时提拔重用,对特别突出者,可越级提拔。他还力陈当时的官场用人弊端,言词激烈,敢于犯颜直谏。他说:“自景明(宣武帝年号)以来,考格三年成一考,一考转一阶,贵贱内外万有余人,自非犯罪不问贤愚,莫不上中与不肖比肩同转”,指出了当时朝廷用人的弊端。同时提出了分别“贤愚”“陟明黜幽”的用人方法。可是这些正确的建议没被当时的宣武帝元恪所采纳,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惋惜。
  宣武帝延昌三年(513)崔鸿以“父忧”而解任,赋闲在家。是年,宣武帝又以原官职起用崔鸿,后升为中散大夫。
  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崔鸿又加前将军衔。朝廷命他担任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指载录皇帝起居言行之文)的主笔。并在伯父崔光的举荐下,担任《魏书》总纂。纂修《魏书》虽然是一项兼职工作,但崔鸿秉承了伯父崔光的遗愿,又受皇帝重托,所以不遗余力。但可惜的是,他没有完成这一浩繁的文字工程。据《北史·崔鸿传》载:“鸿在史甫尔,未有所就,寻卒。 ”

潜心修史


  崔鸿看到各国兴替频繁,虽有史书,但体例各异,便决心将十六国史汇综成书。
  据《北史·崔鸿传》载:“以刘元海、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连屈子、张轨、李雄、吕光、乞伏国仁、秃发乌孤、李暠、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 ”
  崔鸿撰写《十六国春秋》着手搜集材料是在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前的太和年间,后因迁都洛阳的奔波扰攘材料大多散失,因而在迁都之后又重新搜集,这使撰写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重新搜集资料期间,崔鸿无拘道路远近,也不论官方私人,只要有所需资料,便立刻前去索求。
  据《北史》卷44载:“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诸国史属,迁京甫尔率多分散,求诸公孙,驱驰数岁”。因史料的散佚,崔鸿的撰写工作一度陷于停顿。后来各国史料基本收集齐全,但“唯有李雄《蜀书》搜索未获,阙兹一国,迟留未成”。为找到《蜀书》,崔鸿又费了七八年时间。
  崔鸿撰写《十六国春秋》是私下进行的。在书稿基本纂成之后,惟恐书中有不符合当朝典章和朝廷意图之处,未敢宣行于世。后来这件事被宣武帝得知,感到很新奇,便派散骑常待赵邕前去索要。并下诏书说:“闻卿撰定诸史甚有条贯,便可随成者送至,朕当于机事之暇览之。 ”崔鸿不敢抗旨,便将自己认为“不悖”当朝的部分呈献宣武帝御览。
  朝廷的重视,也给崔鸿的撰写工作提供了方便。他趁机给皇帝上表,请求朝廷协助他搜寻《蜀书》。他在表中说:“此书(《蜀书》)本江南撰录,恐中国 (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所无,非臣私力所能终得……久思陈奏,乞敕缘边求采。但愚贱无因,不敢动辄。 ”搜寻《蜀书》得到了朝廷的协助,到孝明帝正光三年(522),终于找到。至此《十六国春秋》的全部史料已收齐,崔鸿又于公务之余埋头案牍撰写。

40余载终竣稿


  崔鸿是一个为官清廉,蓄资无多的清官,平时生活十分俭朴,所以撰写《十六国春秋》的资费很拮据,就连笔墨纸张、灯烛膏火之资也时常接济不上。他在给宣武帝的表中也说到了这一点,“臣家贫禄微,唯任孤力,至于书写之资每不周接。 ”上表之后,其撰写经费,也得到了朝廷的资助。
  编写过程中,崔鸿将“时事”与各国史书相核对,把虚妄不实、谬误的部分进行删除订正,使之翔实准确,逐步“定为实录”。尔后,将核考后的史实资料归录于各国史料 “条贯”中。经过细致艰苦的考稽、编撰工作,正光四、五年(523—524),《十六国春秋》全部纂修成书。这部浩繁的史学巨著,从孝文帝太和年间(480年左右)着手,到正光四、五年(523—524)全部竣稿,共用了40余年的时间。可惜这部书当时未有付梓,只是藏在崔鸿家中。
  到孝庄帝永安年间,大约在崔鸿逝世五六年后,其子崔子元“乃奏其父之书于朝廷”。他在给皇帝上的表中说:“臣亡考……任属记言,撰辑余暇,乃刊著赵、燕、秦、夏、西凉、乞伏、西蜀等遗载,为之赞序,褒贬评论,先朝之日草搆悉了。唯有李雄《蜀书》搜索未获,阙兹一国,迟留未成。去正光三年购访始得,讨论适讫,而先臣弃世”。由上述可知,《十六国春秋》编成不久,崔鸿便去世了。其子还在奏表中说道:“凡十六国名为《春秋》,一百二卷,近代之事最为备悉。未曾奏上,弗敢宣流。今缮写一本,敢以仰呈,乞藏秘阁,以广异家。 ”崔子元呈献给朝廷的书稿是他的手抄本,其父的手稿仍藏于家中。
  令人惋惜的是,无论藏在家中,还是藏在“秘阁”中的春秋书稿都已散佚。现在,只有清人汤球的《十六国春秋辑补》存世。
  □崔一良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崔鸿40载著春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