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第一章 边区来了八路军
作者:未完待续

冀鲁边区纪念馆内的军政学校模型



“挺纵”政治部主任、军政学校校长符竹庭



军政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接上期)

冀鲁边区的“黄埔军校”


  冀鲁边区的八路抗日军政学校,全称是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军政学校”,前身是军政训练大队,由三十一支队筹办。校址在当时的乐陵县中学内,位于城南路东旧县衙大堂后。在以乐陵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的形势下,三十一支队为了培养党政军基层干部,开始筹办军政训练大队。 1938年7月8日,曾国华率永兴支队抵达乐陵城,与三十一支队会师。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到来,为军政训练大队提供了领导干部和军事文化教员。他们当中有很多富有战斗经验和受过专门军事教育的干部,特别可贵的是有一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永兴支队的朱子伟、李全生分别被任命为军政训练大队的队长和党总支书记。
  军政训练大队的学员来自多个方面,除三十一支队人员外,还有边区的党、政基层人员;同时,广泛招收冀鲁边区各县的爱国知识分子;出于统一战线的需要,也吸收了当时还是友军的“曹五旅”的人员。第一期学员400余人,编为1个大队、 3个中队,中队以下有3至4个班。训练以1个月为l期,科目有军事训练和政治课。政治课内容有部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敌伪工作、统一战线等,都以油印的小册子为课本。课程内容对学员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课题,听起来很新鲜。也进行一般历史知识和共产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如红军长征的历史、近代史……包括从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直到抗日战争等。训练大队还有1个简易的图书馆,有很多书籍供学员阅读。在学习期间,很多学员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转变了世界观,由单纯的抗日爱国思想转变为共产主义思想,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肖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边区后,在军政训练大队的基础上,正式创办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任校长,曾庆洪任副校长,设有教育处,朱子伟为教育长,王省身为教育股长。学校规模较之前扩大;学制由1个月1期改为3个月1期。
  军政学校的教师多是兼职的。冀鲁边区特委书记李启华、挺进纵队参谋长邓克明、挺进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李青、宣传部长姜思毅、乐陵县战委会主任王国华等,都给学员上过课。肖华也曾亲自给学员上课。 1938年10月27日,他在军政学校给学员作了题为 《放弃武汉后的形势与当前的紧急任务》的报告,指出,武汉失陷后,日军将回师 “扫荡”冀鲁边区根据地,全区党、政、军、民要紧急动员,筹集钱粮,空舍清野,坚持游击战争,打退日军对边区的进攻,保卫和巩固边区抗日根据地。另外,肖华还对包括军政学校学员在内的边区各抗日团体作过 《游击战术》的报告。肖华的报告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讲到中国抗战、从全国形势讲到边区抗战、从战略讲到战术,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深受学员和广大抗日民众的欢迎。
  教育长朱子伟在军政学校并不具体任课,但他对学员讲的话、作的报告,都是一种综合性的授课,既是生动的政治课,也是严格的军事课。为了培养学员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作风,他专拣烈日炎炎或大雨滂沱的天气,把学员集合到院子里,在日晒和雨淋中经受锻炼。一次,他在烈日下给学员作报告,一个学员晕倒了,他叫人把他抬下去,然后继续讲。平素一声集合,要求学员在几分钟内队列整齐。有时,夜间突然集合,进行军事演习。
  李全生是党总支书记,负责军政学校党的组织工作。他找学员谈话,了解思想动态,培养发展党员,也亲自给党员上党课。军政学校总支下设4个支部, 3个队各有1个支部,还有1个直属支部。
  学校的军事课讲授抗日游击战争,以毛主席 《论持久战》为教材,每天早晨和下午在乐陵县中学操场进行军事训练。学员学射击、刺杀,枪支不够便以木枪代替。
  军政学校以抗大为榜样,提倡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吃窝窝头、咸菜。学员们还经常开展文艺活动,燕明、辛国治都是当时的文艺活跃分子。
  军政学校的学员,还积极参加边区的重大政治斗争。 1938年10月,乐陵发生了全县万名群众挽留抗日县长牟宜之的重大历史事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亲自来乐陵,以与肖华洽商政事为名,企图劫持牟宜之县长去惠民。 “挺纵”司令部和边区特委布置各群众团体,发动群众,拦阻沈鸿烈的汽车,挽留牟县长。在这次事件中,军政学校学员在燕明等骨干分子的带领下,奋勇当先,和全县抗日群众一起,把沈鸿烈的汽车紧紧围住,高呼抗日口号。沈鸿烈的汽车无法出城,只得留下牟宜之。
  军政学校各期学员虽然都规定了结业期限,但实际上是非常灵活的,常采取不定期结业的形式,分配学员奔赴工作岗位。有时,将结业的一部分学员分配到党政各部门里去,一部分留校作为工作人员,还有一部分留下来继续学习,作为下一期学员的骨干,起带头和影响作用。有时,学员并未到结业日期,没有学完原计划的课程,但是,由于形势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便提前结业,被派出执行艰巨的任务。学员学习时间长的,可达两三个月,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短的只有六七天。有的学员在学习期间,因工作需要,暂时离开军政学校,过一段时间,再回校学习,以胜任新的任务。
  军政学校第二期是军政学校的全盛时期,规模最大,共11个队, 1000多人。学员有的是正规部队的排长、地方部队的连、排长,有的是动委会的干部、县区游击队的干部,还有的是进步学生。这些人经过学习,有的仍回部队,有的回去当区长、除奸部长、民运部长、宣传部长等。另外,还有国民党地方杂牌部队的人员,如保安队长、警备队长,甚至有土匪头子。盐山县警备队长韩书元也来乐陵当过学员。接受他们来学习,是为了搞统一战线,对他们进行改造,共同抗日。
  第二期虽然学员很多,声势很大,但开学后1个月,得知日军回师华北 “扫荡”的消息,学校即进行了精简整编,大部分学员提前结业离校,只保留了3个队,学校也更名为教导营。军政学校改名为教导营后,人事有所变动。原副校长曾庆洪调 “挺纵”五支队五团任政委,朱子伟任教导营营长,王省身任总支书记。
  1939年 1月,乐陵失陷,“挺纵”各机关和教导营撤出乐陵城。春节前后,即1939年的2月,教导营驻茨头堡,在这里又进行了整顿,撤消了三队,只保留一、二两个队。领导成员也有变动:杨俊生任营教导员,王省身调任商河县大队政委,钟仁辉任营总支书记。整顿之后,教导营开往无棣的西北部,在高湾以南、海丰一带打游击。 4月间,又回到乐陵境内,在城南二三十里远的村庄活动。此间,军政学校的第二期学员毕业,第三期开始。
  同年5月,第三期学员入校,活动在乐陵城南到德平一带,即孔镇附近。后向西延伸移动,由宁、乐边界进入宁津,活动于柴胡店、张乃家一带。第三期约在8月结束。第四期开学后,环境日趋恶化,教导营的2个队合并为1个队,徐其江任队长,王猛任指导员。
  1940年初,第四期学员毕业,第五期开始,这是最后1期。第五期训练了1个多月,即随挺进纵队参谋长邓克明开赴鲁西。随邓克明活动的除教导营外,还有警卫营。教导营跨过津浦铁路,在茬平县小街过春节,之后活动在东阿、阳谷、寿张一带。同年3月,最后1期学员毕业,教导营的干部和学员都被分配到各部队里去。朱子伟到曾国华支队任作战科长,杨俊生到五团任政委,王猛到五团二营任教导员。
  这样,从1938年9月到1940年3月,共有5期学员毕业,计2000余人。这些干部,对边区各县发展党组织,开辟工作,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德县的抗日县长王哲,东光的县委书记周劳工,济阳县大队队长朱宝成,禹、临、陵、平、商、济、齐7县工委书记马冲等,都是军政学校的学员。
  军政学校的学员,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边区党政军基层干部,发挥过很大作用。后来,经过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成为省、军级的领导干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未完待续)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第一章 边区来了八路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