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乔丙俊(左四)受日本众议院院长伊藤宗一郎邀请访问国会。
□本报记者 任立松 实习生 刘立雯
个人简历
乔丙俊,1957年10月生于武城。
1976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
1987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研究科学习。
1988年7月,聘为傅抱石纪念馆研究员。
1989年10月,作品《西施》参加杭州市文化中心举办的杭州大型画展获得优秀作品奖。
1992年4月,参加白扇书道会举办的日中友好正常化20周年纪念日中书展。
1993年8月,作品《孔子像》参加加拿大世界书画界协会举办的世界书画艺术大奖赛,获甲级奖。
1994年至2007年,参加白扇书道会举办的日中第12回至17回日中书展。
1997年6月,聘为日本国樱美林大学客座教授。
1997年7月,作品《祖国颂》参加香港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举办的香港回归祖国书画展,获和平金奖。
1999年6月,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安分院名誉院长。
1999年12月,作品《清泉图》参加中华文化艺术中心与中国书画家协会举办的澳门回归祖国名家书画展,获和平金奖。
2002年9月,聘为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
2004年10月,任日本国孔子世界联合会秘书长。
2005年5月,在日本国创办国际儒商文化论坛。
2008年7月,为北京奥运会创作大型国画作品《孔子论语语意图》,获荣誉收藏证书。
2009年6月,荣获世界和平勋章。
2010年7月,荣获十大中华经济英才“最具影响奖”。
2012年1月,聘为德州学院客座教授。
2013年7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宣传司为其举办2013-2014旅日华侨艺术家乔丙俊书画作品祖国汇报展。
初次见到乔丙俊,是在5月6日,本报与璞石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自然派艺术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中外艺术家联展上。彼时,乔丙俊刚回德州不久,一听说家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活动,他便兴冲冲地赶了过来。
现年58岁的乔丙俊,出生于武城,如今已侨居日本20余年,他以画家身份穿梭于中日之间,为推动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虽然常年在外,但是他从未忘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他不仅担任着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德州学院客座教授,还以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海外顾问的身份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奔走呐喊、建言献策。
这次回家乡,乔丙俊担负着一项重任:参加“发挥山东优势,为海外华人传承儒家文化提供更多支持”专题调研。众所周知,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让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东亚圈中占据主动,山东责无旁贷,正是出于这种使命感,乔丙俊接受了这一任务。
事实上,除了画家,乔丙俊还是一位诗人,他善于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汲取艺术创作的丰富营养,同时,也能将自己的诗词与绘画融为一体,既为自己的画配诗,又为自己的诗配画,这样的诗画两栖作家,被国学大师任继愈评价为 “在当代尚属凤毛麟角”。
求学之路孜孜不倦
1957年10月,乔丙俊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幼年时期,父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家计极为艰难,但是勤劳善良的母亲却从来没有委屈过他,土里刨食、含辛茹苦,将乔丙俊抚养成人。
乔丙俊和母亲的感情极为深厚,母亲去世后,乔丙俊曾在日本江户川写了一首《忆母》七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升天唯有留亲情,
入地只能泪送行。
冷雪鹤啼慈母去,
寒风鹏戾独苗怜。
从今话语梦中述,
此后容颜像上迎。
未报春晖别寸草,
挥毫血墨祭娘陵。
也是为了报答母亲,儿时的乔丙俊学习非常刻苦,加之天资聪颖,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小学毕业时,他曾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初中,但是父亲去世早,家中没有其他劳动力,村支书根本不放他走。
但这并没有打击到乔丙俊,他边劳动边自学,虽然初中课堂一天没进,愣是靠着自学升入了济南第22中学。
乔丙俊告诉记者,除了上学,成为一名画家,是他当时最大的梦想。由于条件艰苦,那时学绘画连一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但是古运河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都为他的画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即便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也没有放下画笔,纸上、墙上、地上都有他信手拈来的画作。回忆起这些,乔丙俊说:“那个时候的胡写乱画真还为以后积累了些绘画功底。 ”
为求师学艺,他奔波于天南地北。 1972年春,乔丙俊只身闯关东,投奔远在东北的舅舅。在东北,他接触最多的就是知青,许多知青都是从上海等地远道而来,举目无亲,相当孤独,乔丙俊就和这些知青成了最好的朋友。
乔丙俊为人慷慨仗义,当时他以画肖像画为生,收入还算不错,有时甚至比舅舅挣的工资还要高,所以他经常拿出钱来接济生活艰苦的知青,有时,还为没钱回上海知青买车票。
豪爽的性格让他赢得了知青们的友谊,舅舅家成了知青们的大本营,每逢闲暇时间,知青们就聚在这里聊天、玩耍。
一次,知青们邀请乔丙俊带着自己的几幅作品去上海,开阔眼界的同时,给他介绍几位绘画老师,乔丙俊欣然前往。
在上海,一位知青带着他认识了画坛名宿陆俨少。陆俨少有“上海书画三杰”的美誉,与李可染南北并称“南陆北李”。
看完了乔丙俊的作品,陆俨少建议他去美术学校接受一下正规的训练,并亲自牵线搭桥,介绍他到浙江美院,拜师于他的得意弟子姚耕云。那时,正处于“文革”十年,姚耕云任教的国画系撤销了,乔丙俊便随着姚耕云游历大江南北写生。
乔丙俊得到了姚耕云的悉心指导,绘画技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
画坛初露尖尖角
随着对中国画了解的深入,乔丙俊对国画巨匠傅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傅抱石画、文、书、印“四绝”全才,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同时,他更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大学者,毕生著述200余万字,涉及文化各个方面,博大精深、造诣非凡。
乔丙俊曾经在一首 《咏傅抱石先生山水画》的七绝中,表达了对傅抱石的景仰之情。
泼彩成山皆有意,
点峰填海见神工。
千秋笔墨动天地,
万里河川入画中。
乔丙俊决定潜心研究傅抱石。傅抱石生于江西,但一直把南京视作第二故乡,傅抱石纪念馆就位于南京。为了方便研究,乔丙俊考入了江苏国画院,江苏国画院的初建者就是傅抱石,在这里,他师从傅抱石次子傅二石。
在姚耕云的推荐下,乔丙俊结识了书法大家费新我,费老以左手写书法著称,德艺双馨,在书画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费新我对乔丙俊非常器重和信任,离世前的8年时间,乔丙俊一直伴随在费老左右,替费老办理了许多重要事项。
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费新我去世时,乔丙俊正在日本求学,得知噩耗之后,他内心悲痛万分,为了表达对费老的缅怀,他在日本立费老灵堂并戴孝守灵3天,前往悼念的日本书画界人士络绎不绝,这让日本人理解了中国传统的“师徒如父子”的真正内涵。
在江苏省国画院,乔丙俊系统学习研究了中国画技法与画论,对中国书画的传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尤其对江南地区明代姑苏四大家、清初四画僧以及现代徐悲鸿、傅抱石的艺术造诣研究颇深。
乔丙俊自身的创作也开始渐入佳境,他在坚持循范师造化的传承原则上,深入实地生活,足迹遍及名山胜川,大江南北,几攀华岳泰岱,深入黄山匡庐,峨眉、青城、雁荡不漏一地,三峡、漓江、云贵遍留游迹。无论景致大小,他都以工整的线描记录稿本,这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
在苏州期间,他还经常拜访张辛稼、沈彬如、王锡麟等书画名家。乔丙俊非常喜爱苏州,创作的《虎丘图》笔法细腻,功力深厚,构图严谨,并巧妙地利用了塔本身的倾斜以增加画面的美感。乔丙俊东渡扶桑前的作品很明显地呈现了明代代表画派吴门派的风格。吴门画派在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的代表画派,一直流传至今,作品恬淡文雅,有文学气质及哲学思想内涵,更注重人品修养与熟习诗词文学及书法锻炼,被推为中国的精英艺术。
在乔丙俊笔下,明媚的江南水乡风光和具有吴门画派的侍女画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传统功力,他的山水画更与旧山水画拉开距离,令人耳目一新,而艺术手法运用又完全体现了民族绘画的特点。
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随着乔丙俊对傅抱石研究的深入,他愈发感觉有必要去日本挖掘更多的信息。因为在1933年时,傅抱石进入了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学习,31岁时就在日本举办了个展。在日本求学的经历,对傅抱石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