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才与妻子合影
□本报通讯员 刘庆民
3月31日下午,乌云从四面八方堆积到天空,眼看就要下雨了。天气预报说,从今夜开始,连续两天有小到中雨。过去的整个冬天没有下雪,人们早就盼望着第一场春雨了。
在平原县王庙镇高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屋里,一家人正在床边守护着一位骨瘦如柴的病人,本来他们住在县城,可病人似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要求家人把他送回这农村老屋。
天渐渐地暗下来,病人好像有气无力的说着什么,老伴让一双儿女仔细听听。只听得病人说:“这稿子不能这么写,思路不对……”,过了一会儿又说:“唉,这么写就对了,可别写长了,三四百字就够,长了不好用……。 ”再听又没有动静了。儿子高军、女儿高燕各高声呼喊着:“爸爸、爸爸,你醒醒,有什么话慢慢说……”。可是再也没有听到爸爸一句话。
老伴的含着眼泪说:“老高啊!到死你也没忘了你的稿子。 ”说完已泣不成声。
下午6点多钟,房子外面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屋里的人嚎啕大哭起来,脸上的泪水比外面的雨水还要大。他们再也唤不醒逝去的亲人。
让我们记住这个时刻吧:2015年3月31日下午6时。高玉才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64岁。他是刚刚退休的平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写了一辈子新闻稿的“土记者”。
新闻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高玉才同志热爱新闻工作胜过他的生命。
1952年出生的他,上学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读完了初中就再也没有升学的机会。可他不甘心让学来的知识与糠菜一块烂在肚里,他要让它们发挥出作用来。
他学科技种田,县农业局选拔他当植保站的棉虫测报员,他披星戴月蹲在农田里,做好每一株棉花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天气状况、气温、墒情,为防治病虫害提供准确的情报,让喷洒的农药达到最好的效果。后来,他把这些工作成果写成材料汇报给上级有关部门,有些登载在内部文件上,有些还发表在报纸上。这让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又有了新的希望。他要写新闻稿,把农村中的新鲜事告诉外面世界。
1990年6月,笔者任平原县委宣传部部长时,高玉才同志已经在报道组当上了党报通讯员,不仅在平原,就是在全省、全国都小有名气。
笔者上任不久,就和分管新闻工作的副部长赵培山、报道组的高玉才商量办一期全县各乡镇的报道骨干学习班。办法就是以老带新,边讲课边实践,具体工作由高玉才同志负责。每天上午,高玉才等报道组的同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课,然后帮大家研究题目,下午就分头采访写稿。高玉才晚上备课,上午讲课,下午和大家一起采访写稿。常常顾不上吃饭喝水。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学习班的学员们边学边写,写了40多篇稿子,发到报社后,陆续被省市党报采用30多篇。
1991年春天,正在小麦拔节的时候,县里有一项比较大的宣传任务,他要陪同报社来的记者采访,有十几天不能回家。那时,高玉才虽然在县委报道组上班,可还是农村户口,家里父母年龄大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年龄小正在上学,高玉才心挂两头,一头是在县里写稿,一头还要回家种地。这十几天回不去,家里的麦子地里杂草长得很疯,他家属打电话让他赶紧回去一趟。高玉才回不去,心里很是着急,他就捎话给家属:里屋窗台上有一瓶除草剂,你兑上水用喷雾器打一打。高玉才的家属没什么文化,看到窗台上有两个药瓶,就伸手拿下来,打到了麦地里。高玉才完成任务回到家一看,傻眼了。他亲手播种的2亩多小麦比别人家的麦子矮了半截,他赶忙跑到屋里看窗台上的农药,两个瓶子都不见了。高玉才明白了,那两瓶农药,一瓶是除草剂,一瓶是矮壮素,在麦子拔节的时候打上矮壮素,麦子还能长吗!这一年,高玉才家打过矮壮素的麦子几乎绝收。
高玉才在县委报道组当报道员时,机关宿舍没房子,他就在外面的招待所借住了一间,有一天,他外出采访回来,发现房间的门锁换了,他个人的东西在门口扔了一地,一问才知道,因为欠了房租被扫地出门了。他在收拾个人物品时,发现自己积攒多年的两本报纸剪贴不见了。高玉才心疼坏了,他抱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报道组办公室。他说:“别的什么东西丢了我都不心疼,可我的剪报本怎么能丢呢! ”说完,这个黑黝黝的鲁北汉子抱着头趴在办公桌上,竟然哭了起来。
当时,高玉才还是临时工,工资低、待遇差,他都不在乎,但是唯独不能没有写稿的地方。为留住这样一个特殊的人才,县里领导从全县千分之四的非农业指标中为高玉才办理了农转非,自此,高玉才更是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全县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用稿量年年有新提升。县委报道组改为新闻科,高玉才同志任新闻科科长。从这年开始,平原县新闻科年年被《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评为先进集体,高玉才同志年年被省市宣传部门评为先进个人。新闻成了高玉才同志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他觉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把根深深扎在群众当中
高玉才同志把根深深地扎在群众之中,打牢深厚的工作基础。
搞新闻的同志都知道,要又好又快的写出好新闻来,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吃透上级精神,一头是吃透基层情况。高玉才同志和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父母、妻子、孩子都在农村,都是农民。他的家庭和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一样,有着同样的喜怒哀乐,他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他每天忙完工作,只要没有特殊情况都要赶回家。每个星期都抽时间到乡里去转一转、问一问,群众在忙什么,有些什么反映,他做到了如指掌。因此,他写的稿子多是反映“三农”方面的,针对性很强,上稿率很高,往往是报社正缺这方面的稿子,他写的稿子就到了报社。
1992年,平原县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的养殖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养鸡专业户、专业村不断涌现。(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