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夏津棉纺织业:多个“招式”谋变革

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细纱车间忙碌工作。



  作为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纺织品质量放心县,棉纺织一直是夏津经济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在一些地区的棉纺织企业陷在产业 “低小散”的困局中艰难求生之时,夏津通过引导棉纺织企业自主创新、科技研发,以刮骨疗伤的勇气进行产业转型,实现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换条跑道再起跑


  4月7日,山东天宏金凯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一件件电动车控制器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谈起企业的变化,公司董事长刘光厚感慨良多。
  去年,刘光厚开办的天宏纺织厂,在行业 “寒流”中举步维艰。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该县引导刘光厚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刘光厚投资1.2亿元引进电动车控制器项目,在深圳建立了一支拥有20多人的尖端高科技研发队伍,短短几个月就获得国家专利6项,成为全国仅有的拥有核心技术专利产品的四家企业之一。
  “谁不想转型啊!”刘光厚一语道出了不少老纺织人的心声。该企业生产的电动车控制器获得 ISO9001认证标准,产品销往时风、爱玛等近100家企业,供不应求。
  棉纺织业谋变之路,夏津早已开启。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说,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打造产业 “升级版”。该县通过开展企业家培训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提高企业家开拓创新意识,催生企业内生动力增长。目前,夏津顺天新能源有限公司、夏津丰润实业公司等多家棉纺织企业,实现了由单一棉纺向电子、机械等多元化发展的成功转型。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今年1至2月,夏津县97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9.1%;上缴利税3.7亿元,同比增长8.8%。
  逆势走强,夏津棉纺织业“升级版”的动力何在?
  一组数据或许能解析这个“密码”:今年前两个月,夏津县共实施棉纺织技改项目6项,完成投资1.3亿元,技术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夏津棉纺织业转型提升的常态路径。
  “原先我们4万纱锭的厂子需要1100多人,现在我们近7万纱锭只需要500多人。”天润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田绍庆说,“使用自动络筒机可以省工80%,前道的棉絮通过清梳联合机实现了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各个生产环节也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我们公司光是人工成本每年就能省下1000多万元,同时让产品质量更稳定。”
  在夏津像天润这样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助推转型提升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近年来,夏津结合全县纺织业发展状况,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市场开发为核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纺织设备,推动传统纺织业的全面提升。
  “资源不足科技补,小县构筑大科技”,夏津每年至少拿出500万元扶持列入 “三个十”培植计划的棉纺织企业,融企业利益、产业导向于一体,深入推进产学研协作创新,建成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搭建集研发、技术应用、棉花仓储于一体的纺织公共服务平台。

向高端产品要效益

   “我们与东华大学合作研发的高效抗菌微纳米纤维混纺纱线产业化项目,已入选省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目前正在加速改进棉纺织设备。” 4月7日,在夏津县仁和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副总经理姜玉民边走边向笔者介绍。
  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前景分析,夏津仁和纺织有限公司在扩建之初,就避开了行业内激烈的低档层同质化竞争,瞄准高端特种纤维,向高端产品要效益,表现出了非凡的 “抗寒能力”。
  “夏津现象”其实很简单,夏津县常务副县长张海辉介绍说,新常态下,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如果不适时调整,仍然在 “量大就是好”驱动下搞强刺激,继续扩规模,铺摊子,就难免出现 “事故”,甚至 “翻车”。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企业必须把走高端作为赢得优势的根本途径,努力从价值链的高端寻求高利润。这个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 “阵痛”之后便是浴火重生。夏津棉纺织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认准产业高端这条路,才能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政府当好“保姆”

  “我们通过实施棉纺织企业‘装备更新、管理转型、品牌创建和企业家培训’专项行动,着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招大引强,拉伸产业链条,将棉纺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力争建成全国驰名、省内领先的纺织印染基地、中高档服装面料和家纺生产基地。”谈起棉纺织业的发展,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才玉璞信心十足。
  拉伸产业链条,首先要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寻求结构优化和特色发展。该县以挖潜改造、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为中心,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产业提升为首要任务,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向棉纺织业大力倾斜。中绵针织、费特制衣等项目的落户,进一步拉长了棉纺织产业链条,产业体系日趋完备,为实现延深加工、多次增值及产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高端纺织业进军,借助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该县通过成立人才保障委员会,全力保障企业人才需求,积极与大中院校共建人才工程 “借智生蛋”,破解技术难题。目前已与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夏津棉纺织业:多个“招式”谋变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