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日前,央视“3·15”晚会官网发布了5大热点投诉,“网上购物易,线下维权难”榜上有名——
网络购物,谨防“电伤”



  眼下,网上买东西成了人们的一种消费习惯,各种网购平台层出不穷,就连微信朋友圈里也到处都是各种购物信息。但是,网购维权却因其困难重重,成了消费者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3.15”将近,记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调查。

网购频频遭遇假货


  去年底,家住天宝嘉园的张先生在某购物网站购买了一部三星手机。可刚用不久,手机就故障频出,经常无故关机,使用时突然黑屏。张先生将其送至三星特约维修点检查,工作人员查看之后,表示该手机并非正品。张先生随后又去了三星手机专卖店求证,得到的也是手机为假货的结论。
  当张先生联系到卖家,提出退货要求时,卖家拒绝受理。气恼之下,张先生只好联系了电商平台客服人员,客服人员称,他们会尽快给出答复。但时至今日,该购物网站依然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
  除了遭遇假货,也有不少消费者曾遇到货不对板的情况。春节前夕,刘女士在某购物网站花费1399元购买了一款珍珠吊坠耳环,收到之后,发现其中一颗珍珠有明显瑕疵,当即提出换货,但当时因快递在春节期间停止运营,卖家答应延长换货时间,假期结束后,当刘女士再次与卖家联系时,卖家却以商品已售罄为由,拒绝换货。刘女士随即要求退货,但遭到卖家再次拒绝。 “遇到这种情况,能有什么办法呢? ”刘女士无奈地说。

维权难之又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着张先生、刘女士相似网购遭遇的消费者还有不少。此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一项 “2014下半年网络交易定向监测结果”。此次监测共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非正品率为41.3%。
  从各行业的检测结果来看,农资和手机正品率低,仅为20%和28.57%;润滑油正品率最高,为77.27%;服装和化妆品正品率同为66.67%。总体来说,每个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假货、伪劣产品以及没有相关认证的产品。
  假冒伪劣违法成本过低是网购假货横行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称,以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网为例,目前商户在淘宝网上的开店门槛很低,售卖普通商品的店铺,仅需支付保证金1000元,即使是经营数码产品,保证金也不过1万元。一旦遇到规模较大的消费纠纷,而卖家又拒不担责,那么这部分保证金根本无法满足申请退款或赔偿的消费者。
  同时,电商平台对售假店铺的处罚过轻,处罚期后,店铺依然可以继续营业,这也大大降低了商家的售假成本。再加上缺乏严格的审核流程和对商户的约束机制,所以才出现了如此多的售假现象。
  网购已成为电子商务投诉的“重灾区”,而在网络维权之路上,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在买到假货或不称心的东西时,涉及数额较多的,消费者要通过漫长的交涉来维权;而如果涉及数额较少,很多消费者则只能自认倒霉。

业内人士:电商平台须负起责任,消费者网购需谨慎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应对网购假货的问题,一是要加快法治建设,因为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工商总局已出台了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但还不够完善,现在正在推进电子商务立法。二是完善监管方式。网络购物有很多新特点,传统监管方式已经不完全适用了,要通过信息化方式解决。
  张茅指出,互联网交易平台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网络交易不是法外之地,也要按照法律和规矩来办,也要讲诚信、讲信用,也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第三方交易平台要对网店切实负起责任,加强自律和内部的监管。
  此外,市消保委相关责任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购时应注意四点:一是慎选电商。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的购物网站或官方网站,选择信誉级别高和网购评价高的网店。二是慎选商品。三是慎重付款。尽可能使用第三方付款方式,不要与卖家私下约定其他交易方式,不要轻信、接受任何直接汇款至个人账户的理由及要求。四是慎防条款陷阱。消费者在购买承诺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的商品时:一要核对商品的有关信息,约定的商品范围是否合法;二要查询退货时运费由谁承担,避免在退换货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三要注意验货签收环节,商品务必验货后再签收;四要索要票据,以便产生纠纷时作为维权证据。
   □本报记者 张莹 张晓航 实习生 刘立雯 本报通讯员 贾通洲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网络购物,谨防“电伤”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