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位央视名嘴的乡土情结

《相约》节目现场,肖东坡与观众互动。



《乡约》节目录制现场。



肖东坡做客《鲁豫有约》。



  (上接2版)
  于是肖东坡就主动要求编片子,而这一要求则意味着比常人更为辛苦和忙碌。为了编片子,每周至少要熬两个通宵,从晚上编到早晨,而第二天一早还要正常上班,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事实证明,肖东坡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他让自己具备了电视人所应具备的多种技能及素养。他能够用好的镜头、美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一个完整的作品,之后他所做的《消费》《消闲时光》等专题都已证明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主持人的角色。
  然而,命运似乎不愿让肖东坡停下脚步。 1997年,山东电视台内部节目整合,肖东坡从《广告文体大观》栏目调入新开设的一档农村题材访谈节目《乡村季风》。从之前隶属的广告部到新闻部,肖东坡发现之前学到的东西几乎都用不上了。新闻不再注重镜头、语言有多美,而更注重报道的事件本身是不是有新闻点,及事件本身要表达的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而这对肖东坡而言却是从未接触却又必须从头学习和训练的。
  有一件事令肖东坡记忆深刻。一次,他跟随一个前辈去栖霞蛇窝泊镇采访,这里的苹果闻名遐迩,有着全国著名的果品批发市场。而要报道的新闻背景是苹果价格走低,果贱伤弄,万亩果园毁于刀斧。当肖东坡拿着话筒站在果品批发市场时,看着满眼的苹果,他却不知道应该问什么,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发现不到新闻点。最后前辈看不下去了,拿过话筒,很快从市场挖掘到果园,发现栖霞果农正用好品种、好技术培育出优质的苹果,最终他得出结论,即便万亩果园毁于刀斧,但优质苹果依然供不应求,而且这个市场导向教会了栖霞果农,从而使这个地方整个产业链有了提升。这条片子拍完之后告诉很多拿着斧子砍苹果树的果农一个道理,不是苹果的事是脑子的事。
  这件事让肖东坡明白了,做新闻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要明白新闻的逻辑结构。而真正如何做好新闻,肖东坡却是经历了一段特别痛苦的训练。当时带他的老师脾气特别暴躁,一旦对稿子不满意,开口就骂,动手就撕稿子。但老师的水平很高,每次骂完,他都很服气。就是在这一次次挨骂中,新闻这层窗户纸被捅破了,肖东坡渐渐知道什么是一个事件的本质,什么是宣传的卖点。再加上他之前积累的文艺素养和专题素养,做出的节目格外好看,《乡村季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肖东坡一炮而红。
  随后,各项荣誉纷至沓来——2002年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唯一的电视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金奖(两项),全国对农节目一等奖(三项),所主持的《乡村季风》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当肖东坡离开山东电视台时,这曾对如何做一个电视人一窍不通的非科班生,获得了40多个省级以上的一等奖。
  对于一名主持人来说,手持金话筒就如同端着一个金饭碗。但肖东坡感到社会的大环境不断在变,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切都会消逝,只有变化永恒。他想变一变。走向更大的舞台,迎接更大的挑战。

  入主央视《乡约》,获誉“中国第一农民之友”

  2003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招聘主持人,肖东坡怀揣对乡村节目的一腔热情,带着多年积攒下的经验,手持自制的节目方案,来到北京。作为当时唯一一个来自地方频道的节目主持人,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中,成为独立制片人兼主持人,入主崭新的《乡约》。
  进入央视,入主《乡约》,肖东坡都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就发现,想要创办栏目有太多的困难需要面对。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自筹资金、自收自支,走市场运作之路的栏目,办公场所、人员配备、所需资金都需要肖东坡自己来解决。
  重打锣鼓另开张。那阵子,肖东坡一见到适合自己栏目的人才,就问“想不想跟我一起干”;见到熟悉的企业家,就说“愿不愿赞助我们的栏目”。最初栏目开播半年,节目里只有一条广告,团队只有六七人。
  为了将节目尽快推广出去,得到更多的企业赞助,肖东坡有过很多创举:让《乡约》在全国15家国际机场播,在全国220条列车上播,在新浪、搜狐、网易的新闻版块播。他曾一度认为如此的宣传力度,节目的收视率应该能够上得来,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赞助。但当他拿着合作方案去跟厂商谈合作时,却仍未得到对方认可。渐渐他明白了,为啥合作谈不成,因为节目没有品质,没有知名度。
  最重要的是先把节目做好。于是,肖东坡翻山越岭、走乡村、钻大棚,去捕捉有着非凡经历的乡村人物;为了让节目有创意,他将录制现场设定在山脚下、溪流旁、农舍前;为了让节目有思想,他在与主人公谋面之前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全方位投入。
  十几年间,肖东坡走过全国大大小小的村庄不计其数,采访的“三农”人物不胜枚举,同时为了采访也吃尽了苦头。有一次跟随山东的农机手去河南采访,他坐在联合收割机上,往返几千里,住在十块钱一天的车马店中,一连十几天没有洗澡,没有桌椅,就在腿上写稿子,及时地报道了长达18分钟的新闻专题《麦客跨省作业记》。在微山湖采访时,为了展现一位放蜂老人真实生动的生活场面,一连几天住在湖边的帐篷中,被蚊叮蜂蜇100多个包,以至于两条腿都被挠烂了。肖东坡曾在一篇文章中戏称:“这双走乡村的脚啊,啥样牲畜的粪便都踩过。 ”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农村真实、鲜活的题材被他一一发掘,做出的节目也越发出彩。从节目开播第一年的平均收视率排名位居中央七套的第十七名,到第四年绝对收视率及综合排名全都跃居第一位。而肖东坡也被全国更多的观众所熟悉和热爱,他被农民兄弟所推崇,并被新浪网誉为“中国第一农民之友”。
  节目知名度打开了,有了收视率,肖东坡又遇到了新难题——管理问题。因为从未学过管理,管理不到位,最初栏目组人员流动很大。后来,他逐步摸索,慢慢开始知道有关人的问题都会出现在哪里,怎么去维护这个系统的平衡。于是建立起标准化的管理系统,包括客观评价体系、流水线作业的导航、用人的准入系统、捆绑的奖罚系统等。
  而如今,他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转变,节目内容也要不断创新。于是,他找到了相亲这个概念,自去年起将《乡约》从访谈类节目改版成了央视唯一的相亲节目。随着不断的策划创新,《乡约》在整体电视收视环境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做到了逆势上扬。
  肖东坡笑称,他的人生就是一山放过一山拦,总是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但他却始终乐在其中,因为他对电视、对《乡约》打心底热爱,“如果人生能有这么一件事,让你为之披星戴月、殚精竭虑,却又乐此不疲,就很满足了”。

最难割舍是故乡情


  肖东坡从小对家乡的认识,一直来自于父亲的描述,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都没能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但那种家乡情结却一直默默隐含在他的思想深处。
  直至2005年,肖东坡主持的一期节目恰好在乐陵。忙完工作,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回到家乡。刚到村口,就听到了喧天的锣鼓声,还有舞龙舞狮队正在表演,一问才知,这些都是村民自发来接他回家的。当下,肖东坡感动不已。在远方亲戚的带领下,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这片冥冥之中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土地。
  而自那不久,父亲去世,肖东坡带着父亲的骨灰再次回到老家。打那之后,他每逢清明就回乡看看。在他思想深处,总觉得对家乡肩负有责任,应该为家乡父老做些贡献。
  听说今年村里要修路了,肖东坡主动联系村里乡亲,提出修路如果钱不够他来补,遇到问题他出面协调。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家乡真正缺的不仅仅是钱,不只是施舍,我能感受到乡亲们渴望改变,渴望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
  在肖东坡看来,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养黄金蟹,在这挣一百万,在那可能就要赔一百万,凡事都得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有一种东西却例外,那就是人生的追求跟智慧,强烈的进取心,以及面对事情的心态。 “乡亲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东西。 ”肖东坡说,“我多年坚持做农业节目,不仅是因内心有种乡土情结,更是希望有那么一些人能够听到我的一番话引起深思,然后开始行动不再浪费光阴,可能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位央视名嘴的乡土情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