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纹身,很多人会把它与黑社会、恶势力联系在一起。其实纹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文化,它是一种区别种族群体身份、地位的标志。古时候,人们将纹身称为刺青,人们将心中的神圣图腾刺入身体,寄托他们的信仰。如今,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一些年轻人为纹身赋予时尚与潮流的新内涵,很多人把纹身看作是一门艺术、一种时尚。本期的潮人类,我们带您一起了解德州的纹身师——孙浩瑞。
热爱纹身的少年
今年28岁的孙浩瑞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简单随意的他,给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文质彬彬的大男孩,不会与纹身师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其实在德州,他已是算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纹身师了。
孙浩瑞与纹身的交集开始于2006年。 “当时我有一个哥哥从事这个行业,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去他那里看他在顾客的身体上描绘各式各样的图案,这让正处于青春期的我深受吸引,之后的日子,我只要是没事就在他的店里看待着,在旁边打打下手。 ”当时,做一名文身师的念头开始出现在孙浩瑞的脑子里。
“刚开始是从最基本的临摹纹样开始做起,再然后是用仿皮来练习,直到师傅认可你的水平之后才可以在顾客的皮肤上操作。 ”基本功的练习是最枯燥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孙浩瑞的热情。 “当时我每天都随身带着一个速写本,走到哪画到哪,见到喜欢的图案,我就把它画下来。直到现在,我都坚持每天画速写。 ”孙浩瑞说。
不断的积累,让他做出来的纹身越来越生动,但这不足以满足他。于是,他把目光开始锁定在大大小小的纹身交流会上,每一次参会他都是满载而归。 “在交流会上我会仔细去研究别的纹身师的构图、色彩搭配、割线的方法等,当时的我就像是‘吸尘器’,任何与纹身有关的‘灰尘’,我都会把它吸到脑海中。 ”
2012年,孙浩瑞成立了自己的纹身工作室。但让人奇怪的是,他的工作室地址没有选在路边显眼的门市房,而是在一个小区的顶楼。孙浩瑞对记者说,“做纹身,首先得安静,太嘈杂的环境无法让我静心去创作。而且,工作室选在顶楼也有助于保护顾客的隐私,避免了沿街门市有人推门而入的尴尬。 ”
纹身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身为一名纹身师,孙浩瑞也有自己的职业原则。 “18岁以下的我坚决不会做;用动物的血在身上纹的我坚决不做;纹身目的不明确的我坚决不做;想要一些暴力、反动的图案我也坚决不做。我要做的,都是对纹身者有着特殊意义的,跟他息息相关的图案。 ”除此之外,孙浩瑞还有一个与众不同原则就是手腕以外、脖子以上等暴露位置的纹身也不会去做。 “纹身是自己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纹在暴露的位置只能给人们一个错误的信息,让人们产生误解。可能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酷,一旦年龄大了可能就会后悔。 ”
关于纹身的图案,孙浩瑞解释道,“选择纹身图案应该选择大气的、有意义的,纹身将会跟随你一辈子。社会本来就戴着有色眼镜关注这一行业,选择好的图案、适当的文身位置不仅不会过时,还可以将好的一面展示给社会,慢慢被大众接受。 ”
在孙浩瑞看来,纹身不应是所谓的“社会人”特有的那种东西,纹身应该是社会都能接受的艺术。“纹身是在人的身体上绘画,与在布上、纸上绘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活着的艺术。另外,纹身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我们应当理性的去对待它。 ”
希望得到更多人理解
每个纹身者的纹身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这对纹身师的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构图是否美观、针法是否纯熟、纹身的部位是否合理、肢体活动时纹身会有怎样的一个图案变化,这些都是纹身师需要考虑的范畴。
每一件纹身作品,从开始消毒、绘图到刻完,都需要纹身师与顾客两者之间很好地配合。除此之外,孙浩瑞对记者说,做纹身的过程其实还是其次的,与顾客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设计图案所花费的精力才是最主要的。“每一位顾客来了之后,我都会先与他们沟通对图案的要求,然后根据他们的要求创作出来初稿,最后与顾客反复沟通调整后制定出最终的定稿。 ”
纹身作为一种一次成型的艺术,要求纹身师在创作过程中不能有一丝的失误。关于对未来的打算,孙浩瑞对记者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纹身,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改变对纹身的看法。
□本报记者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