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父亲的呓语

作者的父亲王建民



  用文字褒扬自己的父亲,终究有些难为情。父亲叫王建民,原名王荫贵, 1939年参加革命,在冀鲁边区经历了抗日战争。父亲很少跟我们说起那时候的事情,我也认为那只是父亲的一些经历,虽然传奇但已然过去。直到父亲重病昏迷中不停呓语,我才体味到父亲对那段历史的刻骨铭心。
  儿时,我好奇地抚摸过父亲肌肤上的伤痕,第一次听到了 “日本鬼子”这个词,也在他与老友的热聊中知道了父亲经历的抗日战争。父亲很健谈,却从不在我们面前谈及那些引以为豪的事。直到抗战胜利50周年,受老家无棣县委县府之邀,父亲同原国家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同志一起在纪念大会上作传统教育报告,我才第一次听到父亲郑重地讲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 1941年在鬲津县小苑家村 (鬲津县在1940年由南皮3个区、宁津北部2个区及乐陵、东光边远地区部分村析置)伏击战中勇夺日寇重、轻两挺机枪的英勇行为,一时震动整个冀鲁边区; 1940年,在鬼子报复扫荡突围中,父亲所在的连队140人突围后仅存20余人。
  在接到这次报告邀请后的几天里,父亲常常半夜披衣而起,难以入眠。过去政务繁忙加之运动不断,他无暇静静地回忆那些惨烈的往事,那些曾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而那段时间,父亲陷入了沉思之中。回忆使80岁的父亲憔悴了许多,从此我为父亲谢绝了诸如此类的邀请。
  我上小学时,父亲很严肃,我总像老鼠见猫般怕着他,而父亲老了,看着却是那样随和可亲。有次他谈起战争中的趣事,自嘲般的讲了这样一件小事:那是1941年的一天,在宁津县大柳乡日军的据点附近,他同班长共同设伏,同时开枪击毙了一个经常独自外出寻花问柳的叫三茅屯的鬼子小队长。战斗总结时两人争功不下,后来由宁津县妇救会出面,给每人送了一个绣有 “战斗模范”的小荷包才算了事。父亲绘声绘色地讲着,脸上荡漾着孩子般灿烂的笑。
  2005年,正值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病卧床的父亲收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联合颁发的镀金纪念章。他两眼久久凝视着,一语不发,没人敢惊动他,也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深夜,高烧昏迷中的父亲奇迹般的醒来并穿戴整齐,下床大呼 “鬼子来了,让群众转移”,在母亲的大声提醒下,才又昏然睡去。次日,他竟对此一无所知,起居依然无法自理。联想起3年前父亲重病昏迷时也发出过同样的呼喊,我震惊了,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为什么父亲重病昏迷之际他的潜意识里总是那场战争?是怎样的力量在支配着他的言行?毕竟战争已过去整整60年了。看着父亲,我突然间明白了,自以为熟知那段历史而未曾经历那场战争的我们,永远不会像父亲一样深入骨髓地理解那场战争。
  在父亲住院期间,我在病房里写了一首小诗,献给我的父亲。
  抗倭慨然从军行,
  弹痕遍体戌半生,
  解甲恬然六十载,
  病呓犹发杀贼声。
  父亲于2008年1月19日去世,终年92岁。又要到父亲的忌日,写下此文聊表我对他的怀念,也以此表达对父亲那一代抗日先人的敬重。
  □王鸣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父亲的呓语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