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民在“红四连”旧照
2014年8月2日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惊醒。
“是庆民吗?我是张忠武啊!昨天你看电视了吗? ”电话是老连长打来的,我有些纳闷,不知一大清早他有什么要紧的事找我。
“习主席前天去我们老连队视察了,电视上说是他第13次到咱们部队视察工作了。”听得出,老连长虽然是70多岁的人了,说起话来还是那么有底气,而且今天的声音又凭添了几分激动。同样作为“红四连”走出来的兵,我完全能理解老连长的心境。在部队时,他是连长,我是连部的通讯员。听着老连长的话语,我激动的心绪又被带回那难忘的军营岁月。
当兵来到红四连
1968年3月11日下午,一列军列缓缓地驶离平原火车站,这是运送新兵的专列,目的地是英雄城江西南昌。
3月14日早晨,军列到达南昌后,新兵们按序列分别被各个部队接走。带领我们这个新兵连的连长姓蒋,山东泗水人,是二机连的连长。我们从南昌火车站走到胜利路文艺学校驻地,穿过南昌市繁华的街道,又穿过新建县城,走进一片大山里。当时只知道,新兵训练的地方叫“三院”,新兵要在这里训练一个月才能分到各个老连队。
我们德州入伍的 28位新兵和江苏丹阳的20多名新兵被分配到二营四连,营房设在江西棉纺织印染厂的一个大仓库里。
我被分配到四连一排二班。排长叫崔玉瑛,山东沾化人,班长叫刘寿芝,山东昌乐人,班副刘仁庆,和班长同乡,和我一块分到二班的老乡有岳书堂、孙宝富、王光亮,还有江苏丹阳的张国荣等。老兵和新兵开展了 “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和我结对子的老兵田思贤,是1965年入伍的昌乐人。他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一个人起来抽闷烟,有时也叫醒我到房子外面卷上一支“喇叭烟”,我为尊重老兵吸上一口,呛得直咳嗽。
来到老连队的第一课就是连史教育。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了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连队,有“红四连”的美称。
“夜袭阳明堡”震撼心灵
连史教育是新兵教育的第一课,形式主要有连队干部讲课,开展“穿草鞋,走红军路”活动,“吃红军饭,忆苦思甜”。每个星期都要吃一顿“红米饭南瓜汤”。这些活动对端正新战士的入伍动机,完成从一个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连里抽调连队的文化骨干,因为我是新兵中少有的几个高中生之一,所以和五班班长张方泰、连队文书组成了连史整理小组。在整理连史资料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火与血的洗礼。
“红四连”是1927年诞生在鄂豫皖苏区的一支红军连队,参加了黄麻起义。在第二次反围剿商城的战斗中,四连担任在商城潢川之间豆腐店阻击战,参加了在安徽六安、韩摆渡一带歼灭军阀陈调远的战斗。
1934年,四连在四川省杀牛坪参加歼灭反动军阀田颂尧的战斗,全连同志英勇无畏,歼灭了实力强于己几十倍的敌人,荣获了四川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授予的“以一胜百”的锦旗。从1934年10月开始,四连随大部队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一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整理连史的过程中,让我最难忘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的战斗情景。
1937年10月,日军在平型关吃到苦头后,调整了作战部署,从平型关与雁门关之间的茹越口一举突破晋北防线,沿同浦路扑向太原。八路军总部从10月上旬开始,积极配合正面守军作战。陈锡联率领的八路军 129师 385旅第 769团,就这样踏上了抗日战争的大舞台,这是夜袭阳明堡战斗的大背景。
“红四连”就是当时769团三营的10连。当陈锡联率领的769团奉命到山西代县苏朗口一带时,发现这里天天有日军飞机起飞,但不知道飞机场在哪里。于是,他带领3个营长和作战参谋深入前线侦察,登上山峰,举目远眺,东面是五台山,背面是雁门关,西面是管岑山。突然二营营长谭德仁喊道:“快看,飞机! ”大家不约而同地举起望远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对岸阳明堡东南方向隐隐约约有一群灰白色的敌机整齐的排列着,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白光。
正在他们观察敌情时,有一个人神情慌张的向他们走来。大家立即迎上去打招呼,可这个人却抱头蹲地,吓得直哆嗦。陈锡联将他慢慢扶起,和蔼的说:“不要怕,我们是八路军,是来打鬼子的。 ”原来,此人叫赖保三,家就在附近,一家人都被鬼子杀死了,自己被抓去修飞机场,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经常挨打挨骂。他实在受不了折磨,便趁着鬼子不注意偷偷地跑了出来。他对敌人飞机场情况非常熟悉,飞机场就在阳明堡东南方向五里多的地方,共有24架飞机。白天起飞去忻口太原轰炸,晚上全部返回,停放在机场东南侧。守卫部队是日军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大部分队伍都在阳明堡镇上,机场共有警卫部队和地勤人员 200来人,集结在机场北侧,机场周围有铁丝网。
侦察回来后,陈锡联召开了作战会议,在分析了敌情后,决心打掉日军机场。陈锡联决定以三营为突击队,夜袭阳明堡飞机场。
10月19日,正值朔日,769团三营在群众的协助下偷渡过滹沱河,直扑敌机场。三营长赵崇德命令9连警戒,12连作预备队,亲率10连、11连和机枪连组成突击队。突击队员们剪开敌人的铁丝网,从东西两侧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机场。赵崇德率10连向机场西北角运动,准备袭击敌人守卫部队,11连直扑机群。当突击队员们冲到距机场30米左右时,突然西北方向响起一串枪声。原来10连的行动被敌人发觉了,双方同时开火。 10连连长杨万兴带领全连冲进机场,一排手榴弹投向机群。 10连、11连的勇士们用枪打、用刺刀捅,与敌白刃格斗。10连的战士们爬上飞机把一捆捆手榴弹塞进敌机机舱,只听得“轰轰”几声巨响,几架装满汽油的飞机顿时燃起了熊熊大火,机场成了一片火海。营长赵崇德正查看情况,突然被日军子弹击中……当阳明堡镇的日军前来增援时,769团已经撤出了战斗。
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我军共歼灭日军100余人,炸毁敌机24架。 769团伤亡30余人,营长赵崇德光荣牺牲。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是“红四连”连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开创了世界战争史上步兵打飞机的光辉范例。
看着“红四连”光荣的浴血奋战史,我的内心激起了满腔热血,我爱“红四连”,一定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英雄“摇篮”
夜袭阳明堡之后,“红四连”按上级的指示深入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连队随津浦支队翻越太行山,跨过津浦路,深入到鲁西北的德州宁津一带开辟敌后革命根据地,和兄弟连队一起歼灭了日伪县大队,极大的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战情绪。
四连所到之处“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由一个不足百人的连队迅速扩展到三个营1000多人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红四连夜袭清平城、血刃凤凰山、孙祖伏日寇、梁山歼顽敌、沂水登云梯、墩台浴血战。这期间,四连先后被山东军区授予“胜利连”“模范连”称号,四连三排被授予“首创战功排”,机枪手博大麻、毛悦义被追授 “战斗英雄”,战士范玉亭被授予 “战斗模范”称号。
在解放战争中,“红四连”随大部队转战山东,参加了决战孟良崮、外线出击等战役战斗。先后涌现出了“爆破英雄”高佩玉、谢德门,“模范排长”葛宝祥,董存瑞式的英雄宋金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红四连”从1950年11月19日入朝作战,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岁月里,痛击下碣隅里美军陆一师,坚守狼牙里云岳山、西房山斗留峰,荣获“人人英勇,个个顽强”的锦旗,荣立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多次,一班机枪组荣获“激动灵活的机枪组”称号。
有记载的英雄模范只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而那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普通干部战士,有的长眠在祖国大地上,有的把忠骨葬在了异国他乡,有的带着满身的伤残退伍后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里让我说一个普通炊事员的故事吧!
1951年2月16日,在抗美援朝的一次阻击战斗中,“红四连”在涟川的金珠山阵地担任掩护部队撤退的任务。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4次打退了敌人4个营及一个侦察连的轮番进攻,炊事班的同志们千方百计保障指战士们的后勤。这天中午,敌人在20多辆坦克车和8架飞机的配合下又一次向四连阵地发起进攻。炊事员王景春在向阵地送饭时,用担子一头挑着盛干粮的筐子,一头挑着桶里的稀饭,在距离阵地还有几十米的时候,一发炮弹落在了他的身边,他赶紧用身子把干粮筐子搂在了怀里。炮弹爆炸后,老王发现自己断了一条胳膊,粥桶已不见了影子,盛干粮的筐子还压在身子底下。他忍着剧痛,把拴筐的绳子套在自己脖子上,爬着把干粮送上了阵地。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景春已经52岁了,他没有记过功,也没有光荣称号,而是回到了家乡,从此再也没人知道这位老炊事员的消息。像王景春这样的老兵何止一个,那些英雄模范的称号,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战争中曾经记忆的符号,在他们心里只记住了自己是“红四连”的一个兵。
和平岁月不改本色
和平年代,“红四连”在执行国防施工、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有许多年轻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63年夏,鲁西北地区在连续遭遇的洪涝灾害后,又迎来了特大洪水。8月上旬,漳卫河、金堤河、马颊河上游连降特大暴雨,河流洪峰流量猛增,水位陡涨。德州地区许多村庄被洪水包围,大水围困贯通华北、华东地区的铁路大动脉津浦铁路。这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莱阳驻军六〇一一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紧急出动,参加抗洪抢险。 “红四连”随大部队星夜乘坐火车开赴平原。
“红四连”驻在一个叫禇庄的小村庄里。这是个只有 80多户300多口人的小村庄,村里的群众除了强壮劳力留下来抗洪,其余的人都已搬走。当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官兵们在部队口粮也很紧张的情况下,节省出一些粮食救济当地民工和村中的百姓。他们的任务是死守陈公堤一段,不准此段决口。全连食宿在堤岸上,几天几夜不睡觉。
8月19日晚,狂风挟着暴雨呼啸而来,险情进一步加大。在这危急关口,“红四连”连长何恩忠带头跳进水里,党员干部带头,全连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堤”。
德州市水利部门有关《1963年,恩县洼地泄洪保卫战》中这样记载:“战士们跳进激流,在齐胸的洪水中高呼战斗口号,肩并肩手挽手,筑成了一道人体长坝。守堤军民数万人,肩并肩坐在大堤上,用身体顶住了波浪的冲击。8月20日德州地委、专署向参加陈公堤抗洪斗争的解放军官兵、干部和民工发出慰问信”。
山东省时任副省长、恩县洼抗洪总指挥栗再温同志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党性在危难关头烁烁生辉……19日和21日夜间,全堤受到七、八级狂风夹着暴雨的袭击,电灯全部熄灭,电话线路断绝,解放军不顾风大雨急浪高,从干部到战士纷纷跳下水去,察险情、摸险洞、堆草包,加固堤防。在险洞不易堵、草包堆不稳的情况下,战士们臂膀挽着臂膀,在水中筑起一道人墙。 ”栗再温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谈到那段日子:“紧张时刻,有五六天没睡觉,如果搞不好,就到东海龙宫见龙王去了……一万五千人的军队,中央决定由我指挥,我没有当过兵,指挥军队,这还是第一次。 ”
1968年12月整理的连史这样记载:“在历时一个月的抗洪战斗中,同志们不怕烈日暴晒,不怕狂风暴雨的袭击,许多同志带病坚持战斗,全连发扬了高度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了凶恶的洪水,又为人民立下了新的功勋,使人民解放军在这一地区人民群众(回民)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这次战斗中,韩胜文同志背上晒破了皮,仍然坚持战斗,荣立三等功。张景泽等同志受到上级嘉奖。四连在这次战斗中共搬运土方2657方,装草包4575个,埋木桩381根,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 ”
在四连连史没有记载下来的还有,这个连的官兵中有的家就在平原、陵县、武城,这些同志在自己家门口参加抗洪抢险,没有一人请假回家。传说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人们传扬,“红四连”的官兵们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大禹”。因为在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1963年底,上级给“红四连”荣记集体二等功,济南军区授予其 “发扬红军连队的光荣传统”的锦旗。
和平年代,“红四连”本色依旧,又先后参加过1968年夏季赣江地区抗洪抢险,以及1998年夏季的长江抗洪抢险战斗。 (未完待续)
□刘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