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阅读能够使人安静,而每当我捧起一本新书,伴随咖啡的醇香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时,思绪却是躁动的。
诗歌里纯美的意境,散文里洒脱的情怀,小说里刻骨的相遇,都牵动着我的心。女儿在作文里这样描述我: “我的母亲大人是一个智商只有4岁,外貌看上去24岁,实际已经40多岁的风一样的女子,看书、写字、摄影、旅行无一不好,没有什么能阻挡她自由的心。她像一个路标,总是在我的前方,吸引着我追随她的脚步前行……”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部得益于阅读。我从小就培养她读书的习惯,一年级开始就在图书馆给她办了借阅证,从不限制她读书的内容,只有所有书籍都涉猎了,她才能分辨出哪些是好书,能够终身受益。
我知道自己小时候对书的渴望,除了课本,课外读物相当匮乏,我的乐趣就是背课文,语文书我能从头到尾背下来。四年级参加作文比赛,奖品是一本小学生作文选,我让爸爸包上书皮,视若珍宝,还自信满满地告诉爸爸:将来我要当作家,写书给别人看。
初中的时候班里流行看言情和武侠小说,琼瑶、亦舒、梁羽生、金庸红极一时,那时候我没跟上潮流的脚步,看的是舒婷、汪国真、席慕容、三毛、徐志摩,他们的随性率真、自由不羁深深影响了我。而上了中专以后,萧亦红和周德柱两位老师指引我走上写作之路,他们推荐我看了 《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简爱》等,我阅读了铁凝、钱钟书、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著名作家的书。而顾城、戴望舒、北岛等诗人成了我的最爱。我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校刊 《朝晖报》成了我的用武之地,学校的图书馆里,我总是被管理员催促着才走的那个。毕业前夕,还用同学的借书证看完了村上春树的 《海边的卡夫卡》和杜拉斯的 《情人》。
从16岁发表第一首小诗以后,对阅读更是如饥似渴,上学的时候,没钱买书,周末和寒暑假便去书店 “蹭”书读,一本书要去好几次才能看完,厚着脸皮在售货员 “不买书的抓紧走了啊”的清场声中强装镇定。随着文章的陆续发表,稿费成了我买书费用的来源, “三味书屋”“大众书坊”和新华书店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后来发现在网上购书更方便实惠,便又拓展了网购的渠道。对于我,读书和写作密不可分,每月都会买一本新书,于阅读中寻找灵感,给自己的写作注入新鲜血液。
一个人,阅读久了,便会沉溺,由一段文字,幻想出一个场景。若看到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就想去故事的发生地看看;书中描述了某一处风景,我也想身临其境。于是,阅读在蛊惑了我心灵的同时又牵动了我的脚步。我爱上了行走,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地方,一个人,带上一本书,一支笔,一个记录本,背起简单的行囊,说走就走。在行驶的车上,一边听音乐,一边阅读;在异乡的小旅馆,一边回想一边记录,把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文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如今,我在阅读中行走,在行走中阅人,读书是条没有止境的路,当生命抵不过岁月终老的那刻,我愿将逝的灵魂,沿一路书香,踏上比心更远的路。
□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