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区少年女篮合影,第三排右二系梅旎。
2014年7月,梅旎(左二)与原德州地区少年女篮的队友再次聚首。
2014年7月的一天晚上,一阵悦耳的手机铃声打断了梅旎的工作。 “小梅,我是延玲啊,你的队友……你还记得我们当年的德州少年女篮吗?”电话里的声音是那样熟悉,一下子把梅旎带回到中学时代。
1975年秋天,梅旎从平原花园小学考入了平原一中。按照惯例,体育老师彭冠军会在每届初一新生中选拔篮球队员。开学第一堂体育课,彭老师就瞄上了梅旎。当时的梅旎只有13岁,却有着165公分的身高,是班里最高的学生。尽管有着个头优势,但是梅旎天生喜静,非常排斥动作激烈的篮球运动。“如果你不加入,我就拿篮球‘砸’你,让全班同学都看着!”看到从彭老师手里飞速冲过来的篮球,梅旎下意识地接住了,就这样,刚刚步入初中的梅旎加入了篮球队。
此后两年的初中生涯里,梅旎早起晚归,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早上5点半到校训练,白天学习文化课,下午第四节自习又到篮球场。每天早晚各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坚持了整个初中阶段,梅旎比别的同学多了学习内容,少了休息时间,经过长期锻炼,原本体弱的她变得强壮起来。
回忆起校篮球队,梅旎说当时的平原一中篮球队在德州地区所向披靡,几乎没有对手。每个暑假,由彭老师带队,梅旎和她的师兄妹们骑着 “三八”自行车,到各县的中学打友谊赛,一去好几天,还要自带铺盖卷儿。梅旎多是坐在车后座上,由师哥带着在乡间小路上疾驰,一路伴随着清甜的歌声和林间鸟叫,这些青春的画面成为了梅旎中学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1977年春天,初中毕业前夕,平原一中篮球队参加了德州地区中学生篮球联赛,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正是因为那场比赛,成绩突出的梅旎被选入了德州地区少年篮球队。“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场篮球联赛就是为选拔参加山东省少年篮球比赛的队员而举行的。”平原一中共有5名队员被选入,梅旎是唯一的中锋。
自5月份,梅旎和其他11名队员开始了3个月紧张的集训。队里最大的队员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还是学生,有的已经进入社会工作。 3个月时光里,梅旎与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篮球队教练张桂珍是专业篮球教师,她对12名姑娘要求十分严格,将一天的训练安排得科学而紧凑。 “集训在德州市的体委,就是现在的二中,那时体委前面还没建百货大楼,是一片片的海子,我们每天早上就围着海子跑步热身。”梅旎说,每天除了正常训练10个小时,张老师还总是在晚上给她开 “小灶”,提高她的体能。“那3个月真是累坏了,每天训练完了就想上床睡觉。”如今回忆起来,梅旎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终于迎来了山东省少年篮球比赛,临去烟台之前 (比赛在烟台招远举行),篮球队的全体成员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12名姑娘信心满满,却不想比赛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大家尽了心力,也都无怨无悔。比赛回来,开学已近一个月,升入高中的梅旎放下篮球,迅速投入到了文化课学习中,此后便没有再入队训练。再后来,梅旎离开德州一段时间,与同学们断了联系。直到今年7月,当年德州少年女篮的队友打来电话,梅旎才再次跟队友们相聚。
□本报记者郭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