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张金红经常与学生们交流。屈大鹏摄
18年的盲教生涯中,张金红与失明的学生们朝夕相处,孩子们早已把她看作是家人一般,信任她,依赖她。
今年38岁的张金红是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老师。 9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学校时,她正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围坐在张金红的身边,全神贯注于老师口中所描绘的世界,他们目不能视,脸上却挂着开心的笑容。
全程陪护,做学生们的“妈妈”
张金红是禹城人, 1997年,19岁的她中专毕业,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从此,她的生活就和一群失明的孩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生活在黑暗里的孩子,离开熟悉的家,来到陌生的学校,他们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正因如此,他们需要的照顾与守护,也远远超过普通孩子。” 张金红说,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盲校教师,首先要成为孩子们的 “妈妈”。
张金红第一年参加工作,一年级班主任的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肩上。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批学生刚刚入学时的情景:由于在家里事事由家长包办,来到学校后,有的孩子不敢自己走路,她就领着他们上下楼,熟悉校园环境,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所有的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有的甚至连洗脸、刷牙、穿衣服、上厕所都不能自理,她只能手把手地教他们这些生活技能。
张金红与学生吃住在一起,带孩子们上早操、去教室,领着他们的手去打饭,陪着他们洗澡,和他们一起打扫卫生、聊天、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张金红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承担的角色,既是老师,又是母亲。
一开始,张金红不适应繁重的工作,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可是她知道,孩子们眼睛看不见,没有人能一辈子照顾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先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己现在成百上千次重复做的琐碎小事,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哪怕再累再折腾,也得坚持下来。”张金红说。
不辞辛苦,为学生付出全部精力
普通孩子用眼睛看到的东西,这里的孩子都只能依靠触觉来认识。视力的残疾不仅限制了孩子们的生活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知识的难度。即使教会一个简单的汉语拼音字母,也要付出比普通老师多几倍的努力。
在教学生学习盲文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手指触觉的灵敏度,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对点字符号正确的形象认识,张金红一对一、手把手地反复教导。嗓子哑了、喉咙肿了,老毛病胃炎发作了,张金红都觉得是小事,她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身体出状况耽误学生一节课。
王越 (化名)当年入学时,是班上最小的孩子,虽然有残余视力,但学习汉字很困难,就以学习盲文为主。由于年龄小,自主能力差,他总是不自觉地用眼睛看盲文,摸读能力很差。张金红每天晚上把他带到自己宿舍,关上灯,陪他练习摸读,慢慢帮他改掉了看盲文的习惯。
“愿学生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立足”
毕业后,王越在市区开了一家按摩店,已经经营多年,现在每次见到张金红,他都满心感激地说: “张老师,多亏你当年天天晚上盯着我摸盲文,我现在才能摸读按摩专业的书,多练手法,提高技术。”
张金红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都和王越一样,从事按摩工作。其中不少人还在北京、广州等地落了脚。他们眼睛看不见路,却走南闯北,去外省打工、创业。张金红说,从学生们身上,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有勇气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也不会是绝境。
回首18年光阴荏苒,酸甜苦辣在张金红心里翻来滚去,她想到学生们在成长中经受的层层艰辛,湿润了眼眶。 “这么多年,是有困难的时候,可更多的是满足和喜悦。 ”张金红说,“我盼望我的学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依靠自己在社会上立足。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是都应该有一个能够触摸得到的未来。他们长大后,拥有各自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张莹屈大鹏实习生马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