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每逢暑期, “去网吧上网”会成为众多放假在家的学生们的首选,然而如今,原本林立街头的网吧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即便仍在营业的网吧也早已风光不再。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德州市在册网吧共 418家,自2010年至2014年, 4年多时间,吊销、注销、迁出的网吧达130余家,而主城区占到2/3以上。
是什么造成了网吧行业的颓势,网吧行业的路又在何方?
往昔繁荣不再
7月22日,记者来到德州学院步行街,一条并不宽阔的街道上,西面一侧开满了小店,有4家网吧位于其中,但已有2家大门紧锁。
走进一家网吧,拥有70多台机器的店内,仅坐了10多个人。 “现在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尤其是学院一放假,更是没了生意。”这家网吧的老板花女士告诉记者,为了吸引顾客,网吧里的电脑配置必须要高,基本两三年就得更新换代。“像这个一体机是刚换的,价值5000多元,换了20多台,花费十几万元。”靠2元/小时的收费,回本都很困难,花女士对此很无奈。
据花女士介绍,自2010年开始,这附近的网吧明显减少,大学西路关闭两家,育英大街关闭3家,肖何庄内4家网吧先后关闭。这条步行街上的很多网吧都转行做起了宾馆、饭店和小卖部的生意。
而在主城区,网吧的生意也不容乐观。记者在一家位于湖滨北路的规模较大的网吧内发现,虽然上座率明显高于学院附近的网吧,但也仅有50%。“现在很多在外地读书的学生放暑假回家,来上网的人还多一些,平时人数就更少了。”这家网吧的管理员刘先生告诉记者。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去网吧上网人群的减少,网吧经营成本的增加,市场已经严重萎缩。
受移动互联网冲击明显
与网吧行业衰退形成明显反差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网吧市场终端保有量首度出现负增长的2011年,全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翻了一番。截至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元,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亿。
自去年开始,原本只存在于星巴克、肯德基等 “洋快餐”中的无线上网服务被大量效仿。在德州学院附近,一家小餐馆的门口就赫然贴着 “店内免费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试问在人手一个智能手机,甚至还配有iPad的时代,谁还去网吧?”今年19岁的李伟表示,手机、 iPad可无线上网,灵活方便,他对网吧的那种嘈杂、充满烟味的环境已经失去了兴趣。
在去年9月举行的全国网吧行业转型升级论坛上,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李雄表示,网吧数量的大大削减,直接原因是家庭、办公上网条件的改善,移动网络和终端的普及,以及公益上网场所建设的增加,并提出了 “转型升级,寻找网吧新出路”的思考。
要生存必须求变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仍选择在网吧上网的主要原因,一是网吧里电脑的屏幕宽、网速快、可以与小伙伴们打联机游戏;二是网吧可以通宵上网,20元的收费远远低于宾馆住宿的费用,很多低收入人群会选择在网吧过夜。而不管出于哪种原因走进网吧,已脱离了早年间单纯来网吧网聊、看视频的时代。
要想求得生存,网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其他城市,已经出现了一种名为 “网咖”的店,在这里,不单单能够上网,还提供咖啡、水饺、馄饨等十几种简餐服务。上网者只需按下桌上按钮,就会有服务员将食品送到身边。更重要的是, “网咖”早已脱离了传统网吧呛鼻的烟味,清新的上网环境也吸引了不少顾客。
业内人士认为,当传统网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当下,网吧应该尝试多元化经营,提高服务意识,要在 “吧”字上做文章,突出文化体验功能。如今,环境舒适且优雅的中高档餐馆基本都具有无线上网功能,而不少传统网吧却空气污浊、空间狭小、电脑残旧,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当下已不再是网吧单纯售卖上网业务的年代,谋求转型应从改善经营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入手。同时,信息消费的持续增长,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的逐步普及,也给网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