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再温和妻子刘旭江
走村串乡关心群众疾苦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连续出现严重困难,山东省是当时的重灾省份之一。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山东省委,栗再温由全国总工会调到山东工作,任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分管农业和财贸等工作。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大,当时已经凸现“大跃进”严重失误的后果,加之粮食连年减产口粮不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受到严重损害。栗再温1960年11月到任,12月就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到现德州市所属(当时为聊城专区和惠民专区)的部分县(市)、公社、大队了解情况,查看灾情。每到一处,他先看灾情,再听汇报。看到农民生活极其困难,特别是不少农民患了浮肿、肝炎、妇女闭经等疾病时,栗再温心情沉重地说:“解放十几年了,群众的生活还是这样苦,作为共产党的一名老党员和高级干部,我感到十分内疚”。
栗再温走村串乡,深入农户,拉着老大妈、老大爷的手问寒问暖。当他看到有些家庭户无隔夜粮、屋无取暖柴时,哽咽地说不出话来,经常将自己身上带的零用钱掏出来,塞到大爷、大妈的手上后默默离去。
栗再温多次走访灾区农户家庭,同当地干部、农民共同探讨度荒措施。他提出要放宽政策,给农民一定自由,让农民可以在自家房前屋后、闲散空地种瓜、豆,做到“粮食不够,瓜菜代”;要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允许农民交换生活必需品,做到互通有无;要加强粮食调度,保证灾区每人每天四大两(10两称)瓜干。群众当时把这些措施概括为:“南天门、小市场、小自由、四大两”。
栗再温在德州、惠民和聊城3个专区奔波了一个多月,摸清了基本情况。回到济南,他向省委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省委根据他的报告,制定了山东省生产自救的计划和措施,并要求各级领导负责抓好此项工作。这些措施主要有:发放贷款,从全国各地购买菜籽,责成生产队种足种好蔬菜,给每个生产队解决一犋牲口一辆车;开放集贸市场,允许社员买卖;允许社员利用房前屋后补瓜种豆。为确保春耕播种不出问题,栗再温千方百计稳定社会情绪。他曾组织人员到海南、东北购回苜蓿、糖渣,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他号召农民因地制宜广开作坊,加工农副产品,自力更生度过难关。
1961年7月1日,德州专区恢复建制。但中旬以来,鲁北地区迎来了大面积降水。 7月11日至23日,德州全区平均降雨382毫米,其中临邑县510毫米。徒骇、马颊河河堤决口,公路冲毁,通讯断绝,全区9个县市80%以上的耕地被淹,400多万人口的住房被毁。紧急关头,栗再温和省委副秘书长高民携带电台,乘飞机察看灾情。在飞机上他看到的是一片汪洋和站在高处呼救的人群。返回机场后,他立刻请求部队支援。空军部队出动了10架飞机,在乐陵、商河、济阳、临邑、禹城等县空投食品,海军部队动用皮筏火速到临邑、商河等地救人。同时,栗再温代表省委和省政府提出 “保人、保畜、保家园,紧急动员抢救灾民,进行生产自救”的要求,号召全省人民和机关、部队紧急动员起来救灾。 30日,省委、省人委抽调机关干部280余名,组成26个工作组,分赴乐陵、临邑、德县、禹城、齐河5县,帮助救灾。
栗再温时而到洪水滚滚的前沿阵地察看水情,时而到食品加工厂察看工作,时而督促卫生部门迅速派出医务人员给灾民防病治病。为了保证灾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移民中留下16万强壮劳力,动用所有排水工具排水救苗,重建家园;将老、弱、病残者运往泰安、临沂等6个地区进行安置。在紧张的救灾战斗中,栗再温日夜奔忙在第一线,不知有多少个日夜没合眼,两眼红肿得像桃子一样。险情过后,同志们劝他好好地休息休息,他说:“不行啊,要办的事情还多着哩! ”栗再温向省委建议组织了慰问团,到6个受灾地区进行慰问。他深入到安置灾民的地区、市、县、大队了解灾民的吃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号召当地群众和灾民团结起来,掀起生产自救高潮。老百姓们都说“栗省长就是我们的活菩萨”。
党性在危难关头熠熠生辉
1963年8月初,华北、华东广大地区又遭受特大洪水灾害。鲁北地区多条河流受到洪水侵扰,金堤河、卫运河、马颊河洪峰流量猛增,水位陡涨,汛情严重,鲁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
中共山东省委发出了全党全民紧急动员起来投入抗洪抢险斗争中去的号召,沿河聊城、德州、惠民3个地区的党政领导机关抽调大批干部,带领26万人的防汛队伍,迅速投入防汛战斗。国务院急电,为了确保天津、保定、沧州、京汉及京沪铁路安全,必须在黄河12号洪峰到来之前,在德州地区四女寺破堤蓄水,把洪水放入恩县洼这个大洼区。省委遵照中央命令,决定由栗再温具体指挥这项工程。
8月8日,栗再温与水利厅长江国栋、副厅长张兰阁等干部冒雨赶往德州地委。当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破堤蓄水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德州地委、专署及平原、武城两县的干部。会上,气氛十分紧张,意见分歧较大,大部分人认为陈公堤多年失修,近年修筑的新堤未经考验,恩县洼蓄不得水。意见不一致,会议无结果。
中央的指示要坚决执行,大家的意见也要考虑,为了统一思想,栗再温第二天带领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副局长韩东征、德州地委副书记李向平及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共15人,冒雨到恩县洼和四女寺大堤以及甲马营溢洪口实地勘察,研究能否确立蓄洪和分洪口的位置。在召开的现场会议上,大家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断定恩县洼可以蓄水,确定在四女寺利民闸上500米处破堤分洪。栗再温当机立断,成立了卫运河和四女寺两个防汛指挥部,由地委书记傅爱农、副书记李向平负责连夜抢修陈公堤坝,由行署专员崔振华负责带领武城、平原两县干部疏散人口。
栗再温亲自督战,住在恩县洼的3个公社、150余个村庄的8.8万人口,一夜撤完,无一伤亡。随后,北京部队派出一个工兵团前来支援,10日晚上完成了四女寺破堤任务的准备和三十里铺公路大桥的拆除工作。 13日11时30分,在栗再温的现场指挥下,恩县洼分洪口开始放水。但由于洪水继续上涨,破堤口经不住猛烈冲击,出现塌方,泄水口由50米扩大到了70米。如果破堤口控制不住而导致进水过快,新修缮好的陈公堤就有可能倒塌,德州一带几十万人民就会被淹。
面对这一严重情况,栗再温心如火焚,亲临破堤口,召开数次有技术人员、干部、老工人参加的会议商量措施。他冒着烈日,和大家一起结铁丝网,带头抡锤打桩。抢险队在他的带动下,冒着生命危险打下了85根木桩,采用两头下桩沙袋阻止的办法,有一定效果,但投下去的沙袋不时被冲走,塌方还在继续。栗再温立刻召开“诸葛亮会”,要求大家献计献策,终于找到了“钢索拉网”的办法,控制了堤口的扩大。分洪后,恩县洼东沿陈公堤就成了卫运河防汛斗争中最紧张、最关键的一条战线。这是条老的防洪堤,此时已是残缺不全。指挥部调集两万民兵和解放军的两个师,星夜奔赴工地,立即投入抢修陈公堤的战斗。
19日和21日夜间,全堤受到七、八级狂风夹杂暴雨的袭击,电灯全部熄灭,电话线路断绝,解放军不顾风大雨急浪高,从干部到战士纷纷跳下水去,查险情、摸险洞、堆草包、加固堤防。在险洞不易堵、草包堆不稳的情况下,战士们臂膀挽着臂膀,在水中筑成一道人墙。黄河齐河县抢险队和平原县的民工们,也与解放军战士一起跳进水里,阻挡了洪水急浪的冲击,保证了恩县洼蓄洪成功。就这样,栗再温在破堤口和抢险队伍同甘共苦坚持了7天7夜。省水利厅长江国栋和栗再温的秘书马忠毅,几次劝栗再温休息,他就是不肯,他说:“在这关系到几十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时刻,我能睡得着吗? ”
恩县洼蓄洪的同时,漳卫新河两岸群众经过20多个昼夜奋战,在300多公里的堤岸上筑起高1米多的子堰,迫使洪水安全泄入渤海,确保了天津、沧州和京汉、京沪铁路的安全。
在这40天紧张的工作中,栗再温消瘦了许多。当时,全国各地送来了大批慰问品,栗再温连个西瓜都没舍得吃,全送给了抗洪的军民和恩县洼的父老相亲们。水位下降以后,栗再温又重返恩县洼,帮助这里的群众重建家园和指导群众利用流土播种小麦。后来,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谈到那段日子:“紧张时刻,有五六天没睡觉,如果搞不好,就到东海龙宫见龙王去了……一万五千人的军队,中央指定由我指挥,没有当过兵,指挥军队,这还是第一次”。字里行间没有胜利后的居功,有的只是责任。
姜堂人挂在嘴边的栗老头
1964年10月29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安排,栗再温带着赵德三、赵国栋等十几名年轻干部来齐河县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主张到最穷困的大队住下,摸出点经验。于是,他们一行住进了焦庙镇姜堂大队。姜堂大队是黄河北岸有名的落后村,600多户社员生活艰苦,许多人背井离乡,逃荒在外,家家连院墙都没有,村里破烂不堪。栗再温住在贫农组长马友功家一间没有门窗,只有一个通风口,从来无人住过的茅草房内。同行的干部们要给他换一间房子,他说:“哪儿都是一样住嘛! ”
开始,村里人不知道栗再温是副省长,都称呼他是栗老头。说来了一个关心咱们疾苦的栗老头,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村里人有事都愿意找他聊聊。他在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劳动中,一些同志见他年岁大了,怕他吃不消,劝他休息。他总是笑哈哈地说:“我能干,干点好”!他和群众一边劳动,一边唠家常,从耕种收割,谈到柴米油盐,什么都讲。社员们感到他很亲切,都把他当成知心人。他串遍了各户的门儿,走遍了村里所有的土地,对这个村过去的和现在的群众生活和干部情况,都了如指掌。
栗再温对村里的情况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后,主张对犯了错误的干部按照党的纪律原则慎重处理。同时,选拔了敢于坚持党的原则,有实干精神,有组织能力,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复员军人马友柱担任党支部书记,组建了新的大队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建立以后,开始着手解决社员群众的吃饭问题。栗再温亲自和长清县有关单位联系,拉来5万斤地瓜干,组织社员办起了粉丝加工厂,粉丝畅销市场。接着栗再温又帮助村里开办了豆腐坊、草席编织厂、草帽厂等副业,群众生活有了着落。
生产情绪高涨起来以后,又建起了文化站。栗再温利用文化站,组织社员一起学习中央关于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指示,给社员讲生产技术,教社员学文化、学唱歌。姜堂大队变了,变得朝气蓬勃,欣欣向荣。这年春节到了,栗再温建议发放副业款,让社员办年货,添新衣,再杀几口猪让大家高高兴兴过个年。由于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姜堂大队第二年就打了个翻身仗,给国家上交公粮2万公斤;第三年,姜堂大队上交公粮7万公斤,变成了全县有名的红旗大队。
栗再温对德州的发展十分关心。当他看到刚刚恢复建制不久的德州专署院内竟然没有一棵树木时,当即让地委派人到河南省兰考县参观学习。在他的督促领导下,德州地委立即掀起了植树造林运动,不仅绿化了主要公路的两旁,还在黄河故道、徒骇河、马颊河以及卫运河两岸的大沙滩上造了许多防风林带,一跃成为山东省植树造林先进地市。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竟然于1967年2月17日惨死在造反派魔掌之中。1979年4月7日,中共山东省委为栗再温同志平反昭雪,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3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英雄山公墓礼堂举行栗再温同志追悼会,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吴德、胡耀邦、聂荣臻等送了花圈,山东、河北两省领导和群众3000多人参加悼念仪式。
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山东省省长苏毅然同志在为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 《栗再温传记与年谱》一书所写的序文中说:“在山东,栗再温和山东人民一起,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他顶风冒雪视察灾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洪一线,实事求是地制定度荒措施,为工农业生产呕心沥血,把真情和汗水洒遍了齐鲁大地”。
□三仟书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