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营街清真寺
南营街清真寺,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清真古寺。它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有着明朝风格的中国宫殿式建筑群。
乾隆赐匾
庄重威严的大门楼,坐落在五步青砖的台阶上,正上方悬挂着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清真寺”三个正楷金字。据说此系乾隆皇帝亲赐。
隆二十七年 (1762),乾隆南巡驻跸德州行宫。某天,乾隆用过早膳,身着便装,要到马市去看看。当他走到十字路口处时,见向西的路北有座寺院,有些头戴白色礼拜帽的人进进出岀。乾隆知道此处是座清真寺,便朝寺里走去。
进入清真寺后,乾隆问阿訇:“今天是什么节日,这么热闹? ”阿訇告诉他,今天是“开斋节”。乾隆边点头边坐到廊下一把椅子上。这时,侍卫高喊:“皇上在此!还不快跪下! ”众人急忙跪下,待众人都起身后,乾隆问阿訇:“教民们的生活如何? ”“回禀皇上,乾隆盛世、国泰民安。 ”这时,人群中有人说:“请皇上赐个字吧! ”众人随声附和。
乾隆说:“好! ”侍卫献上文房四宝,乾隆在宣纸上写下了“清真寺”三个大字,盖上了御印。
该寺将乾隆赐的“清真寺”三个大字,做成了牌匾挂在寺门上。该匾额在寺门上一直挂到“文革”前。
古寺春晓
文革初期(1966年),这块历经200余年风雨的牌匾,以“四旧”之罪名遭到了破坏。文革结束后,人们又复制了一块挂在寺门上。
该寺的礼拜大殿,系明朝风格三楹土木结构的中式建筑。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它坐西面东,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大殿前出厦的四根朱红立柱,及大殿的三楹朱红立柱之上,均挂着明清时代,官员、名人馈赠的木刻楹联。大殿的顶部均由小青瓦铺顶,左右两个山檐上置放着青砖的六兽雕像。
脊顶中间是一古瓷宝瓶,一枚银光闪烁的月牙耸立在上面。一架精致的木制架子,放在大殿前的厦子下。它是民国初期,一位巨商特意在天津定制,捐献给南营清真寺的。现在除了局部微小的损坏外,整体依然完好如初。
这座经历了近400年风雨沧桑的古寺,虽然历代穆斯林群众,都对其进行修缮、维护,但因战乱、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再加上年代久远,到德州解放时有些部位已老朽变形,大殿等主要建筑都成了危房。文革期间,本来就已是危房的古寺,成了街道办的小工厂。
旧貌换新颜
2006年春,经南营清真寺管委会研究决定,仍按中国殿宇式的建筑模式,对其进行重修。经一年半的紧张施工,于2007年底,重新改建的“南营清真寺”,矗立在了古寺的原址上。
重修的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混泥土建筑,窑亭高为13米,建筑面积(含窑殿)255平方米。大殿的西北角有一个带阶梯的木制高台,称为“民板”,是阿訇开经的地方。
重建的南、北讲堂,均为殿宇式建筑,寺院的大门为垂花式宫门,门楣上是临摹毛泽东为“延安清真寺”题写的“清真寺”三个大字的匾额;院落里方砖铺地鲜花陪衬着翠柏,显得既庄严肃穆而又雅致端庄。
寺院的西院,是进行葬礼和祭祀活动的场所。寺内站礼厅、洗漱间、办公室、客厅等设施应有俱全。至此,一座古色古香、庄重肃穆的伊斯兰教寺院,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