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本《德州乡土志》
石印本《德州乡土志》
《德州乡土志》是清光绪年间编修的供德州州学学生使用的地方史教材。它保存了很多 《德州志》与《德县志》所未见的重要史实,是了解和研究德州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
《德州乡土志》版本问题由来
乡土志又称风土志,是反映某一地方自然、地理、人文等概况的一种志书。它是清末受日本影响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称作乡土教科书的特殊文献。乡土志的记录对象,包括除中央以外的各级行政区划。乡土志与地方志相比,体例简单,内容仅涉及历史、地理、格致三大部分。当时撰修乡土志的目的有二:其一为各地修志筹集资料,以乡土志之名备裁采;其二作为蒙学教材,教育儿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是一种普及性的教科书。
过去二三十年来,不少德州地域文化研究者,只是在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内见到手抄本《德州乡土志》。改革开放后,台湾成文出版社依据手抄本影印出版的《德州乡土志》传到大陆。 2010年,由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印的《德州旧志九种》,也将其收录在内。去年我在朋友处见到另一套《德州乡土志》,发现这是一套石印书籍。为了跟手抄本加以区别,故根据其印刷形式称之为石印本《德州乡土志》。
石印本《德州乡土志》与手抄本《德州乡土志》明显不同,它所保存下来的资料比手抄本更全、更丰富。具体不同在于:石印本每页标有“官绅校订本”字样,手抄本则只在书口标有“官绅审定”字样;石印本有编修人员姓氏,而手抄本未署撰者姓名;石印本共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田赋、粮则、河渠、道路、物产、商务等16类和德州全境图、德州河道河流图、德州两卫军屯图等,另加编辑姓氏与目录3页,合计115页;手抄本则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等15类,无任何图录,共计219页。
不同版本的各自成书时间
要弄清这两本 《德州乡土志》的各自成书时间,就必须清楚清学部颁发的 《乡土志之例目》。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学部正式颁发《乡土志之例目》,规定乡土志记述内容统一分为15个类别,并要求语言文字应“事详而文简,词雅而意明”。手抄本《德州乡土志》严格遵循了这些类目,说明它的编写时间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而石印本的《德州乡土志》虽然原则上符合乡土志的类目要求,但不完全相同,显然成书应早于1905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书的《德县志》魏寿彤传有:“清岁贡生,候选训导。光绪丙申岁(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东通志局征稿,寿彤应邑侯钱公聘,分纂《德州志略·举要》;壬寅岁(光绪二十八年,1902),复应邑侯聘,主修《德州疆域图考》并撰著《乡土志》八卷,邑中掌故赖以征信”。由此,可以确定石印本的成书时间即为1902年。
有了石印本的 《德州乡土志》,为什么还要手抄本呢?这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备案。学部颁发了《乡土志之例目》,为了让上级知道德州也是严格按学部要求编写和使用乡土志教材的,才出现了手抄《德州乡土志》的上报本。这个手抄上报本一直保存于山东省以及清学部等有关衙门的档案中,后得以被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谁是《德州乡土志》的主编
手抄本《德州乡土志》无编修者名单,故台湾成文出版社于1968年影印《德州乡土志》时,在版权页上明确标注——据纂修者不详抄本影印。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0年编印《德州旧志九种》时,在《德州乡土志》封面上直接标注——(清·光绪)魏寿彤撰。网上出售的《德州乡土志》影印本直接署冯翥主编。而石印本《德州乡土志》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德州乡土志书的编辑队伍。该书有“编修人员姓氏”一页,分别载有“马翥(右轩)、魏寿彤(仲荷)、李泽棠(惠南)、李宗裕(子绰)、卢湘(菱州)、董瑶琳(瑞芝)、煜华(硕廷)、田慧(德泉)”等8人。这一记载,对于纠正之前关于《德州乡土志》作者的各种错误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先说冯翥说。可以说,持《德州乡土志》主编为冯翥说的人较多。事实上,清末民初不管德州的本地人士还是为官德州的客籍人士,都没有叫冯翥的人。与石印本相对照,冯翥应该认定就是马翥。
再说魏寿彤说。持魏寿彤说的人只是根据民国 《德县志·魏寿彤》条进行推断。持魏寿彤说的人没有见到石印本《德州乡土志》,他的确参与了 《德州乡土志》的编写,但他的排位在马翥之后,其作用也应次于马翥。
按排列顺序的惯例讲,该书的主编应为州人马翥。其中,马翥、魏寿彤、李泽棠等3人,还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参与了《德州志略》的编写,故而对德州的历史掌故十分熟悉,从而保证了《德州乡土志》的编写质量。该书还经过了官府和乡绅的严格审查,从而保证了其成为乡童启蒙教材的权威性。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