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孙敖田全家于山东大学西校区公园里拍摄的全家福。
1986年,孙敖田(前排右二)与前来济南探望的平原同事合影。
1960年,孙敖田(后排左三)与禹城一中初中部同学毕业留念。
(上接2版)
知识分子受到重视,他被“破格提拔”
由于工作出色, 1978年,孙敖田被调到县委办公室任秘书。办公室主任王克功、副主任张宗亮,都是孙敖田学习的榜样。王克功全面、稳重、善良,办事细致,不出一点纰漏;张宗亮泼泼辣辣、雷厉风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利利索索地办完。从当时的县委书记马荣珂身上,孙敖田也学到了不少东西。马书记工作思路新、措施有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粮棉一起抓,这一先进经验被当时的 《人民日报》作为典型报道。马书记有个习惯,回家吃晚饭后再到县委大院里溜达一圈。马书记跟他说: “你别小看这一圈,大院里业余时间的事我就知道了,办公楼上谁亮着灯,谁有个什么事,我全都清楚。整天黑着灯,汇报的时候说自己加班,我不听这套。”孙敖田把学到的用在了以后的工作中,他经常上街和老百姓们拉家常,迅速掌握情况。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重用知识分子。 1984年,孙敖田从办公室副主任直接被提拔为县委副书记、县长,这在当时全省都是不多见的。但是当时,孙敖田并不知道自己要提拔,还差点闹出笑话。当时,孙敖田得到消息是,考察组返回平原要来考察办公室主任王克功,把孙敖田叫去谈话。孙敖田谈了半个多小时,谈王主任的优点,谈他的政策性、包容性等。回去的路上,孙敖田碰到一个副书记,副书记问他 “考察组来考察,你去了吗?”孙敖田答: “我回来了,考察王主任。”副书记说: “这是在考察你呀!”孙敖田这才明白。当上县长,孙敖田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在办公室的时候每周都参加常委会,注意跟马书记等老领导学习,可真正干起来,孙敖田发现,有些事不是光知道怎么干就行的。孙敖田又想起了在农场时的话:踏踏实实把接受教育的小板凳坐稳了。他白天去公社调研,晚上回来整理材料,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1985年8月,山东省委办公厅在14地市各抽调一名处级干部,作为省委联络员,负责联系省委和一个地市的工作,孙敖田就在其中,负责联系惠民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滨州市。联络员多半时间驻在所联系地区,调查研究各地市的有关工作,看各地市对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孙敖田趁这一机会,经常到惠民地区的县里进行学习调研,贫困县、偏远的盐洼地,他都去了一遍,注意学习各县里的决策以及政策的具体落实。借调一年后,孙敖田回到平原,紧接着他又接到了省委的调令。 1986年9月,孙敖田调任省委办公厅人事处长。
从人事处长到学院书记,始终把群众放在心头
孙敖田的妻子刘宝红这样评价他: “在许多人眼里,老孙做人很朴实,知道他的人都夸他。”当联络员的时候,一次地区的人陪同孙敖田去县里调研,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孙敖田不但不要求地方招待,还主动掏出粮票对陪同的人说: “对面有家餐馆,你去买些饼来吧。”于是,几个人吃完饭后继续工作。回到地区,地区领导人知道后,为他不摆架子、低调朴实的作风大为赞赏。后来,大家说起来,总会说: “孙敖田这个领导,不孬!”
1990年,国家要求从地方上抽一批学历高、政治坚定、有工作能力的人到高校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孙敖田调任山东医科大学 (2000年并入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其实,当时省委办公厅已经上报要提拔孙敖田。孙敖田接到通知后, “不谈话、不动员”,立刻去医科大学上任。后来,卫生部注重医学高校的书记要懂医,因此孙敖田再一次被调离,任山东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从组织的安排,哪里需要我就去哪儿。”孙敖田说。在行政学院,孙敖田抓事业、抓发展, 5年的时间里,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从9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公务员培训从每年60多人到五六百人,翻了好几番。
不管当人事处长,还是后来到行政学院,孙敖田总是奉行一个准则, “多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才会记得你”。刚当人事处长时,省委办公厅不少工作人员夫妻两地分居,孙敖田跑了几十个部门,把这一问题解决了。
刚去行政学院时,学院教职工住房紧张,有的一家几代都挤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在学院事业稳定进步的同时,孙敖田致力于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使教职工的住房面积提高了一倍。孙敖田平时很注意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任行政学院党委书记的几年里,学院培养出3个厅级干部。
感谢家乡的培养,愿家乡明天更美好
孙敖田常说: “有家乡父老帮着、教育着,我才有了今天。”虽然在济南工作,但是孙敖田一直关心着德州的发展。 “家乡培养了我,我却没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孙敖田一直对此念念不忘。
孙敖田跟家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都会回去几趟,看一下家乡的变化。
2005年,张官店村民高峻岭老人编纂 《张官店村志》,孙敖田回去几趟,为其献言献策,提供相关资料;高峻岭老人给他写信询问情况,他认真仔细回复,后来他的信也被收入到了村志里。 2011年, 《张官店村志》正式出版发行,孙敖田回到村里参加了发行仪式,他说: “希望张官店村民要珍惜村志、学习村志、了解村庄历史,热爱自己的家乡,回报养育之恩,为把家乡张官店建设得更加美好、富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些年在济南,孙敖田与平原的老乡们积极联络,为家乡发展奔走。孙敖田说: “这样能够了解到关于家乡更多的信息,也能为家乡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孙敖田说,他能够一步步走到现在,与妻子刘宝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孙敖田在苏集公社工作时,妻子在屯于教书,有一年多次接到将要地震的通知,孙敖田一直住在公社,有时半夜还要步行到片儿里送通知,妻子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屯于中学荒凉的学校操场上过夜,却没有一句怨言。孙敖田的母亲活到 102岁,直到3年前去世,也多亏了妻子的精心照料。
现在,孙敖田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有3个子女, 3个孙子女。每天除了接孙子孙女上学放学,他都会去老年大学上课,诗词班、太极拳班、书法班。有时间还常看看 《史记》 《战国策》等。 “活到老,学到老。”他说。
采访结束,孙敖田希望通过本报表达对家乡人民的问候,并题词: “祝家乡明天更美好!”□本报记者 刘平 王倩倩
(平原县委宣传部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