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艺人的表演吸引了顾客目光。刘平 摄
吹糖人、捏面人、剪纸……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传统民俗如今走进商场,为人们营造了浓厚的过节氛围——
1月19日,银座商城德州中心店热闹非凡。银座商城搭建了“民俗文化街”,把吹糖人、捏面人、剪纸等传统民俗的继承人请进商城,为市民现场献艺;不仅如此,商城还请来了德城区著名的顺城跑驴队,为大家表演跑驴、划旱船、腰鼓等节目,让广大市民感受到了浓浓年味儿。
传统年俗进商场
李树友是一名吹糖人的艺人。只见他拿起一团黏黏的糖稀,从上面扯出一根细丝,用嘴吹一吹,拿手捏几下,各种动物造型便跃然手上。他吹出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吸引了大批顾客的目光。看到糖人如此受欢迎,李树友感到很兴奋:“以前都是赶集串巷地卖糖人,后来买的人少了,就不怎么干了,没想到现在人们又稀罕起这些‘玩意儿’了。 ”
“这种传统年俗进商场的形式很新颖,让我们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在青岛工作,每逢过年就送孩子回德州老家,今天孩子看到有人在剪纸,便挪不动步了,还向剪纸艺人请教起剪纸技巧。“他之前很少见到这些传统民俗艺术,孩子在美术课上学过简单的剪纸,但从没见过剪纸艺人现场创作。 ”李女士说。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购物已满足不了其过节需求,人们希望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很看重过年的氛围。 ”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苗波说,“现在很多人反映年味儿越来越淡,商城将濒临消失的传统民俗项目及其继承者聚集起来,给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地地道道的民俗艺术盛宴。 ”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光彩
进入腊月,德城区顺城跑驴队又开始忙碌起来。 “一接到银座的邀请,我们就爽快地答应了,这是一个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咱们传统民俗艺术的机会。 ”跑驴队队员周红玉说。
“跑驴”是德州的传统民俗艺术。上世纪60年代,德州地区有很多“跑驴”队。但是,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这一艺术形式逐渐地被冷落了。“我们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像跑驴、划旱船等表演很多,但现在渐渐地看不到了。 ”队员满恒芝告诉记者。
为了让“跑驴”这一民俗艺术得以传承,2003年,德城区在顺城社区组建了 “跑驴”文艺队,由“跑驴”的第三代继承人任健作为教练,向社区里的爱好者传授技艺。目前,“跑驴”队已有队员100余人。 “老的艺术不能丢掉,跑驴队里有很多老艺人,他们都是从10多岁就开始接触跑驴。现代人注重娱乐,咱的表演能让大家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满恒芝说。
如今,顺城跑驴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春节前后,队员们都会跑上街头,尽兴表演,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氛围。
剪纸进课堂,并走向国际市场
60岁的王新岭是陵县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剪纸就是业余爱好。 ”王新岭说,在以前,剪窗花很流行,“那时窗户都是用纸糊的,过年的时候人们不愿意看到窗户上白花花一片,就贴上红色的窗花,以示喜庆、祈盼吉祥,也就形成了贴窗花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贴窗花的少了,剪纸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让王新岭感到欣慰的是,2009年,陵县部分小学开设了剪纸课,他被陵县凤凰高级小学聘为剪纸教师。 “学校很重视,每周都有专门的课程,孩子们也喜欢学。 ”看到这一传统民俗艺术在孩子们手中传承,王新岭很兴奋。
“剪纸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越来越少,我们希望把民间艺术努力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传统的民间艺术,算是一种文化继承。 ”陵县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石成才说,临近春节,与春节有关的民俗艺术特别受欢迎,进入腊月,协会已经做了20多场民俗展示活动,遍及济南、北京、上海等地,到二月二才结束。
石成才告诉记者,协会的很多剪纸作品已经走向国际市场,既弘扬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李树友则告诉记者,自己的吹糖人技艺是跟家里的老人学的,到他这儿已经传了4代。“这手艺难学又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可让它失传了就太可惜了。 ”李树友说,自己家孩子不愿意学,但是他还是会抽空教他,希望他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刘平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