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荣年老人表演评剧《赵良毕借粮》。
“听说是门外来了我那兄长,在外面生气不进堂房。甭用人说,我可明白了,想必是丈夫郎把他来伤……”2013年12月25日,平原县王杲铺镇王岑村文化大院里,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汉,身着裙袄,手摇折扇,表演评剧《赵良毕借粮》,一身“老太太”的扮相让人忍俊不禁。
老人名叫康荣年,今年已是84岁高龄,凭借几十年对戏曲的痴迷与执着,竟然“唱”出了一个“文化村”。
“小戏迷”唱出“幸福之家”
康荣年年少时家境贫穷,没上过学,但他对戏曲却情有独钟。每当村里的长辈们唱戏,他都会静静地站在旁边听,一站就是多半天。
“俺虽然没文化,可脑子好使,只要看别人表演一两遍,俺就能原原本本地学下来。 ”康荣年自豪地说。当年,看到这个“小戏迷”很有天赋,大家都抢着教他,时间长了,康荣年竟成了乡村戏班子里的一员“老将”。
长大成家后,康荣年整日为生活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就唱上几段,“有啥烦心事,一唱就全没了。 ”如今,《小放牛》《王大娘锯大缸》《小寡妇上坟》《送情郎》等老戏曲,经过老人原汁原味的地方传统唱腔演绎,成为村里的一大特色。
康荣年爱唱,他的老伴董玉凤同样也是个戏迷,两位老人时不时就对唱上几段儿,从传统戏到现代戏,从山东吕剧到河北梆子,俩人可谓“珠联璧合”。
“七旬翁”建起“老年组合”
王岑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文艺爱好者众多,吹拉弹唱,样样儿拿得起、放得下。 2003年,73岁的康荣年把爱好者们召集到家里,相互切磋交流。在他的提议下,12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组建起一个老年组合,取名“俏夕阳”。
“组合”成立了,康老汉更闲不住了。有一天晚上9点多,康荣年观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时,有位名家正在表演评剧《小女婿》选段。恰巧,白天他们也在排练这个曲目,有几句唱词总是拿不准。他赶紧挨个儿给队员们打电话,催促大家学习。
在康荣年的鼓励下,老伴儿还发挥特长,旧曲填新词,创作了《新数来宝》,歌中唱到:“咱村的好姑娘嘴皮巧,个个能说数来宝;只要碰上新鲜事啊,一编就是一大套;党的政策真正好啊,粮食年年大丰收,咱农民开着轿车住新楼……”如今,老伴儿创作的10多首曲目,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曲目”。
每月阴历的初二、十七,康老汉都会带着他的 “俏夕阳”组合,到村文化大院里为村民们表演。他们还应邀到外地演出,足迹遍布德城区、武城县等6个县市区的20多个村庄,每年演出不下20场。全县文化汇演、镇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更是少不了“俏夕阳”老人的身影。
“土师傅”带出“文化新村”
2010年初,康荣年老人开始动员村民们都来亲近文化,享受文化。看到村民李玉花爱唱爱跳,康荣年就让她带头儿,领着大家出来活动,他给予艺术指导,并在服装、道具等方面大力支持。在文艺骨干们的带动下,村里的巾帼演唱队、广场舞队、秧歌队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了,全村九成村民参与其中。
“原来大伙各忙各的,一年到头也碰不了几次面。现在整天‘泡’在一块儿,有说有笑,可热闹了。 ”村民董秀芸说。
每年正月十五,康荣年组织村民们举办文艺汇演,农闲时节更是举办多场文艺联欢会,大伙争着上台表演。村里欢声笑语多了,邻里间的矛盾少了,家庭幸福了,小村越来越和谐。
□本报通讯员相子瑞董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