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与罗元发在一起
青年时期的王海青
1986年,王海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1年9月,王海青回到袁桥,与当地老乡合影。
(上接2版)四川籍战士吴兴健转业时,心里有些情绪,王海青悄悄将自己半年的积蓄塞给他,诚恳地劝慰他拿着这些钱发展一些个体经营,过几年定有所成。后来,吴兴健在商界有所成就,每次进京必会拜访王海青。
1985年11月,王海青所在部队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这时,他担任团政治处干事、保卫股长,负责全团的安全保卫工作。此后,王海青又先后担任国防科工委安装总队六队教导员、国防科工委921工程指挥部干事。从进入部队那天起到此后的20余年里,王海青一直跟随部队辗转于全国各地。每过一处,寸草不生的荒地就变成了现代化的国防基地。这里面,都饱含王海青洒下的汗水。
为开国中将罗元发做秘书,与老首长建立了深厚感情,也收获了很多人生道理
2003年12月的一天,总装备部秘书局的领导找王海青谈话,告诉他系统内的一位老首长需要一名秘书,由于他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出色的组织能力,想推荐他试一试。对于秘书工作,王海青当时有些不情愿: “当兵就要在一线,当秘书如何报国?”
不过随后,王海青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了解到组织是推荐我给开国中将罗元发做秘书,罗老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父亲曾给我讲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这些我从小敬佩的英雄就是罗老的部下,能在罗老身边非常荣幸;二是我又想起了母亲的那句话——革命不分贵贱,听从组织的安排,做好组织安排的工作,不管是在一线二线还是三线,都是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来到新的岗位,王海青一如既往地勤勉,批阅文件、回复信函、陪同罗老出席活动……罗老的一切,都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罗老生前亲切地称王海青为自己的 “拐杖”,足见对他的信任与依赖。而王海青的工作也得到了与罗老接触的各界人士的赏识,国民党前中央副主席郝柏村就曾对罗老说: “您的大校副官真的很称职。”
值得一提的是,王海青年少时学的推拿按摩在此时派上了用场,每天下午,他都会给罗老按摩,罗老对此满意又感激。有一天,罗老将王海青叫到身边,很客气地对他说: “王秘书,以后给我按摩的时间短一些,省出时间给你阿姨也按摩一下好吗?”王海青干脆地答复: “给您按摩的时间不能短,给夫人按摩的事您放心!”推拿按摩本是保健医生的工作,但王海青自愿贡献所长,直至罗老病重住进301医院,王海青仍然坚持每天为罗老做推拿按摩。
2005年,王海青有调动工作的机会,但罗老的一句话,让他坚持留了下来。 “罗老对我说:‘有你在我身边,我能多活几年’。”王海青动情地说。
“让老首长生活舒适就是我的职责,老首长满意就是我的成绩。”对他来说,罗老亦师亦长亦父亦友。王海青还为我们讲述了罗老生前的几件小事。
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期间,罗老正在301医院住院体检,每天上午都要躺在病床上输液。但为了看连战访大陆的直播新闻,罗老一连三四天都是坐在沙发上输液。他说“这是大事,是重要新闻,我得坐在这里看。” 96岁高龄的罗老对党和国家的大事还如此关心,使王海青深受感染。不仅如此,王海青说,对于党的重要会议、报刊、社论等相关文件,罗老总是学习得非常仔细,一字一句地看,看完还要讲给他听。
另外,罗老平时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政治上要合格,作为秘书不能打着首长的旗号办事,一切要按照组织原则去办。对于自身,要求更为严格。 301医院的医疗和生活条件都很好,但罗老住院检查身体完毕之后总是要求马上出院,他说 “还有很多同志需要床位”。 “其实罗老作为现有屈指可数的开国中将,他去301医院是随时可以入住的,因此他这种凡事不给自己搞特殊,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和品德就显得更为珍贵。”王海青说。
2010年5月10日,罗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辞世,享年101岁,成为为数不多的 “百岁开国将军”,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王海青参与操办了罗老的善后事宜。并根据罗老生前经历编写了一副挽联:
龙岩暴动反围剿鏖战湘江,历长征血沃华北对党忠诚
保卫延安战西北挺进新疆,建空军情系科委为民尽瘁
如今,罗老去世已3年有余,王海青却依然履行着 “秘书”的职责。他奔走于罗老生前去过的地方,搜集文字资料、寻觅图片影像、打听轶闻传说,力图还原罗老光辉灿烂的百年革命人生。王海青透露,今年年底,《罗元发百年画册》将截稿出版,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罗老的革命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德州的养育之恩永难忘,愿有机会竭尽所能为家乡做更多贡献
虽然生在青岛,但从1岁起便来到德州的王海青一直将德州作为自己真正的故乡,他说: “20岁之前的岁月,我在德州度过,是这里的水土将我培养,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这里是我的根。”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王海青鲜有返乡的机会,最频繁时不过两三年一次,每每谈及此事,他都难免惆怅。
2009年,王海青母亲去世,处理完丧事后,他让在市气象局工作的弟弟王竹青带着他重回老家旧址、插过队的袁桥、就读过的学校,拜访自己的老师和故友。老家所在的地方如今已是繁华的商业区,记忆中袁桥的猪棚与梨园已变成齐整的公路和绿化带,曾就读的几所学校也扩大了好几倍,变了模样。不过,王海青仍能准确记起大多数老师和故友的名字。此次返乡,王海青感慨于德州的巨大变化与无限的发展空间。
今年10月,他带着夫人再度返乡,希望能为家乡带来一些好的项目,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王海青说,再过几年,自己退休了,回家的机会就多了,希望能竭尽所能为家乡做更多的事。
采访的最后,面对我们邀请他给家乡题词的请求,王海青饱含感情地写下: “德州人建设美丽家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