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已掌握部分“洋奶粉”企业违法证据,这意味着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洋奶粉将接受 《反垄断法》的“洗礼”。然而,危害消费者利益的市场行为易监管,“被垄断”的消费者信心如何打破?
众洋奶粉将接受反垄断“洗礼”
AC尼尔森《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婴幼儿奶粉销售额为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而最近,这些洋奶粉巨头或将面临 《反垄断法》的“洗礼”。
根据发改委2日披露的信息,目前“洋奶粉”在国内的违法行为主要有三种:
一是为维持市场高价,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奶粉的经销商,直接进行罚款;二是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的经销商和零售商给予扣除返利、停止供货等处罚;三是告知员工他们的价格控制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要谨慎操作,不要书面沟通,避免留下文字证据。但在经营活动中,仍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口头等方式实施价格控制。
据反垄断法专家介绍,如果被反垄断部门确认违反《反垄断法》,违法企业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罚款额可达这些企业年销售额的1%到10%。
涨价脚步也该停一停
发改委专家认为,本次涉案奶粉公司的做法排除、限制了奶企的价格竞争,抬高了奶粉的价格;削弱了品牌产品间的竞争,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在记者跟踪的多家洋品牌奶粉中,不乏连年不定期涨价者,每次涨价平均涨幅10%至15%。涨价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关税上调,二是成本上升,三是更换配方。
然而,从2013年1月1日起,我国特殊配方进口婴幼儿奶粉税率从20%降至5%,较最惠国税率降幅达75%。关税上调论不攻自破。
据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介绍,在中国,主要奶制品进口国新西兰具有指导意义的恒天然原料奶收购价在2013年6月份仅折合人民币3.04元/公斤,尽管较2013年初价格小幅上涨,但对奶粉生产成本影响并不大。成本涨价论也站不住脚。
王丁棉亦告诉记者,换包装、新配方的成本增加平均仅几元钱,却借此名义大幅涨价几十元。
事实上,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洋奶粉凭着在国内“垄断”消费者信心,涨价大行其道,甚至培养出 “攀比心理”。2012年某款长期不涨价的洋奶粉“终于”提价时就对记者表示,“与我们同等地位的产品已经涨了几十元钱,不涨价就掉价了。”
“被垄断”的信心如何打破?
业内人士指出,奶粉市场不规范的行为易监管,但被洋奶粉“垄断”的市场信心却难打破。尽管近年来洋奶粉曝出的质量问题也不少,但“妈妈们”既不愿放弃对高价洋奶粉的追捧,更不惜远渡重洋代购。
如何恢复妈妈们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显得任重而道远。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表示,将争取两年时间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中商流通行业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预计,未来至少有70%的企业会被淘汰或兼并。
“但最重要的还是重建市场信心,让消费者感受到国产奶粉是放心的。 ”王丁棉认为,奶源建设等基础建设方面还应该进一步下功夫,才能从源头上保证质量。
在渠道建设方面,曹明是还建议,可以考虑建立全国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有资质的企业信息登记在该网络上,消费者可以随时查询企业产品信息,并能随时实现产品追溯。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