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希望每次调解都能成功
作者:刘平本报

于志敏召集居民开座谈会了解情况。



  于志敏是德城区天衢司法所所长,也是“全国人民调解能手”。 20多年来,她成功调解各类民间纠纷千余起,防止群体性事件近百次——
  41岁的于志敏个头不高,说话爽朗、平易近人是她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在别人看来,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司法工作人员;可是接触过她的人都知道,可不能小瞧了她,因为她总能在冲突即将发生的关键时刻化干戈为玉帛。

19岁,她当上了调解员

  1991年,于志敏从山东省法律学校毕业。跟自己同一专业的同学都分配到了法院、检察院,而她却被分到了当时的丰华街道办事处 (后与建设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新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于志敏说,“那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法官,现实与梦想之间形成了极大的落差。 ”
  “当时觉得司法所是最基层的机构,整天面对的是一些家长里短,没有当法官那么威风。 ”那段时间,于志敏心情很是沮丧。“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来到了这里,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 ”于志敏慢慢地将自己融入到这份工作中。
  司法所的工作很多,其中民事调解占了很大部分。就这样,19岁的于志敏成为了一名调解员。
  “刚开始懵懵懂懂的,什么都不会。 ”于志敏说,虽然在学校学了很多法律知识,但是工作之后她发现仅凭一些法律条文,根本无法调解纠纷和矛盾。 “幸亏有老所长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说起老所长,于志敏至今仍充满着敬佩与感激。

“调解员就要磨破嘴,跑断腿”

  最开始,于志敏接触最多的是家庭纠纷。有一次,她负责调解一起离婚纠纷。某小区郭女士因丈夫整天赌博酗酒、小偷小摸而提出离婚并争取房子的所有权和女儿的抚养权。丈夫认为离婚可以,但是房子不能给郭女士。离婚的事拖了一年多都没有结果,于是郭女士找到了司法所进行调解。
  “不能光用法律调解,还要用人情去感化,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和解,而不是告到法院撕破脸。 ”那段时间,于志敏不知跑了多少趟郭女士所在的居委会,与居委会商谈解决办法,并与男方的亲戚朋友进行座谈。由于男方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于志敏一次次耐心地对其进行劝导,“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磨得嘴起泡,嗓子也哑了”。半个月后,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男方同意离婚并把房产归到女儿名下。
  “调解工作是个体力活,既要磨破嘴,又要跑断腿。 ”在一次次的调解中,于志敏不断地总结着经验。由于工作出色,1996年,于志敏被丰华办事处党委任命为司法所长。

她总能把激烈冲突化解于无形

  2008年,于志敏调任天衢街道办事处司法所长。由于该办事处的企业较多,因此经常要调解一些经济纠纷。
  2012年春节前一天,多数单位都已放假,而于志敏还在为辖区内出现的一起纠纷而忙碌着。腊月二十七中午,于志敏刚刚回到家就接到电话,辖区内一企业由于没有给农民工支付工资引发了纠纷,五六十名农民工包围了企业的办公楼,一场激烈的冲突一触即发。于志敏来不及吃饭,立刻赶往事发现场。
  到现场后,于志敏首先对农民工进行耐心劝解,稳住他们的情绪,然后与企业协商。原来,企业将工程承包了出去,而承包方又将工程转包给了转包方;企业已经支付了工程款,承包方也把钱给了转包方,但转包方却拿不出钱来给工人。
  “不管什么情况,要先把工人的工资发了,让他们回家过年。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于志敏就把三方叫到一块,共同协商解决办法,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商量出解决办法:工资由企业先垫付,再从以后的工程款中扣除。
  事不宜迟。第二天一早,于志敏就来到企业,对农民工的身份和工资款进行一一核实,并现场将工资发放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安心回家过年。 “很多纠纷一刻都不能拖,必须第一时间办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志敏说。
  为农民工讨薪只是于志敏调解劳资纠纷中的个例。近两年,于志敏调解各类重大矛盾纠纷47起,涉及金额700余万元,防止和避免了群体性事件14起。

“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在工作上,于志敏表现出色,然而对于家人,她有太多的亏欠。 “作为调解员,只要一个电话,就得放下手中的活立刻赶往现场。 ”于志敏经常早出晚归,就连节假日都不能休息,更不用说照顾家人。
  “记得那时孩子才一岁多,晚上我把他哄睡后就在家整理调解需要的材料,但是12点多的时候孩子突然从床上掉了下来。 ”于志敏说,听着孩子哇哇的哭声,她对孩子充满了愧疚,“儿子现在11岁了,我一点都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 ”
  于志敏说儿子都是由丈夫照看,“他从小就很懂事,7岁时就学会了自己做饭。 ”而她自己由于很少做饭,至今做的饭都很难吃,丈夫打趣她说“你除了会上班,什么都不会”。
  “我既然当了调解员,就有一份责任在里面。 ”于志敏说,这份责任驱使她不断地前行。
  现在,于志敏先后获得“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省人民调解能手”“感动德州政法人物”等称号。但她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有些纠纷的当事人很不配合调解工作,致使调解失败,最终走上法律诉讼的途径。 ”于志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调解成功率达到100%。□本报记者 刘平 本报通讯员 方志勇 杨玉娟 李长辉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希望每次调解都能成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