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蓉蓉在《我是大明星》比赛现场。
来自乐陵市朱集镇的姚蓉蓉在乡亲们的鼓励下,站在《我是大明星》的舞台上,从烟台海选到济南复赛,唱着《天路》《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圆梦》,一路晋级决赛——
从下午四五点钟,到晚上十一二点,两三个人轮换,一首接一首地唱。从黄尘滚滚、喧声如沸唱到桂影徘徊、人影幢幢,再到宾客宴罢、兴尽散去。
她的歌声是落了霜的蝴蝶,从大漠风沙里穿山过水而来,她的歌声是盘旋低回的白鸥,在沧海长天间涉险逡巡。
“听话是我的本分”
1992年秋天,姚蓉蓉降生在姚家村的一个农户家,父母跟着跑红白喜事的鼓乐班子演出谋生,她才几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演奏唱戏,耳濡目染下来,有一天,她也登台亮相了。“左边我爸吹笙,右面我妈敲着小镲,我在中间唱歌。”那时候,她6岁,还只是临时起意,给父母表演助兴的小娃娃。
“奶奶病倒了以后,爷爷身体时好时坏,我妈得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农活什么的也需要人手,我就不再念书,演出唱歌去了。”她双手交握,抿了下唇。
“也挣不了多少钱,红事给一百多块,白事还少,八九十块钱。每年十一月、腊月这俩月,红白喜事多,几乎天天都有活儿,累是累点,可是能多挣!”她含笑重重点了点头。
她偶尔也在婚礼上担纲司仪,高声打趣新人,裁锦字、吐琅玕,仿佛舌底生出丹藤翠蔓,把新郎新娘缠结得密不透风,密不可分。
场上的她肆意调笑、粗声大气,场下的她低眉顺眼、羞赧而笑: “我听别人主持时怎么个说辞,拿纸笔写下来,再添添改改,背熟记好,挺容易说道的,场上别漏了怯就行。听话是我的本分,人家缺什么,我就做什么,司仪有事来不了,我就顶上。”
雨越大,唱得越大声
有一天下大雨, 12岁的姚蓉蓉跟着父母去邻村演出,父亲开着三轮车,在拐弯的道口车轴折了, 3个人翻到河沟里,姚蓉蓉和母亲被扣在车斗下面。水好几米深,父亲扳开车斗,母亲先爬上岸来。
姚蓉蓉陷在底下,灌了一口水,憋住气再也不喝。 “我心里明白,要是喝,人就死了。我爸拼了命也捞不上我来,道上路过的人下水来救我,是他们好几个人把我举上来的。”
“以前那地界儿要了好几条人命,我家遇上这事,竟然完完好好、没伤没害,全村人都说我们有福气。”或许生之可贵在死之劫难里印迹深刻,让她无条件地投入生活。
“下再大雨,刮再大风,人家让你唱,也不能给辞了。雨下得越大,我没了顾忌,振作起精神,浑身更带劲儿,唱得更大声。”她一身少年气,翘起唇角轻快地笑。
她语声活泼,神情燑燑,“在红白事上唱歌就得卖力气,不跟小牛犊一样,是糊弄不过去的。人家请我们来,就是撑场面添热闹的,自己没神气,戏再精到也不成。”
“我要供弟弟妹妹上学”
姚蓉蓉的家境不富裕,还有一双弟妹,为了养家糊口,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从艺。演出少不了要任人差遣、听人使唤,再是口燥唇干,如果没有垫场的,就得不歇气地唱下去。
搁旁人身上,难免诉苦叹气,哀哀泛泪。生计艰难却烦不着、难不住她, “我没有不开心的,每天都挺好。让我难过的事几乎没有,让我高兴的事情多得数不清。”
“小时候大冷天、大雪天跟着爸妈来到别人家里,婆婆、婶婶她们看我冻得怪受罪,给我下碗面条、打个荷包鸡蛋,让我坐炕沿上吃。”她手指按着下唇,抬眼回想: “那时候我才四五岁、五六岁,和那些人家并不相识,现在也想不起是哪家哪户。我咕嘟咕嘟喝着面汤,她们对我说, ‘快暖和暖和’,那滋味我是忘不了的。”
她穿衣俭省,吃饭朴素,不记挂物质生活的局促。 “以前拾表姐的衣服穿,现在衣服也不多。我还年轻,用不着打扮,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好。”
婚丧嫁娶,韶华白首,人情之常见得多了,她更加随分从时,懂事明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家里多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让他们专心用功读书。”
□见习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