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419期 >> 第09版:往事
博文中学校长王元信

  博文中学是德州历史上的最早的中学,前后共存在40余年。与博文中学同时留给人们记忆的,就是他的校长——留美硕士王元信。

从农家走出的留美硕士

  王元信 (1892-1969),字诚斋,清光绪十八年 (1892)出生于恩县看水庄 (今为平原县王杲铺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中,他是兄弟9人中最小的一个。父亲是个老实忠厚的庄稼汉子,除种地之外,农闲时还挑着担子串乡卖油贴补家用。父亲由于没有文化,生意上常常吃亏受骗,于是决心让他的子女们念书识字。
  王元信小时候在本县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后考入北京通县协和学院(燕京大学前身)。毕业后,先是在协和学院担任英语教员,后到山西太谷铭贤中学任训育主任。不久,回到德州,在德县博文中学任理化教员。
  1927年,王元信被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深造,学习教育学。 1年后,他在哥润乃乐大学改学化学,获学士学位;第三年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科毕业,获硕士学位。 1929年王元信回博文中学任教,担任博文中学校长长达10年之久。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元信赴北平育英中学任教, 1940年又回到山东,任博文中学校长、德县女中校长、益都中学校长; 1943年他转赴济南,先后在济南黎明中学、济南中学、齐鲁中学任教。
  济南解放后,王元信就任济南扶轮中学、济南铁路一中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 1958年在铁路中学退休, 1969年病逝济南。
  王元信于1957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担任济南市民进副主任,并当选为济南市第一至第五届人大代表,济南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兼市政协副秘书长。
  王元信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德州和济南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事业辉煌之地是德县博文中学和济南铁路中学两所学校。应该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德县博文中学。

力除学校的宗教性质

  博文中学原是教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中都有很多基督教徒。学校早期的宗教活动很多,在学生中有读经班 (背诵圣经),有唱诗班 (唱诵主诗歌) ,每顿饭前要祈祷谢饭:如背诵 “这些食物是主赐给……”等等。每天要早晚祈祷,星期天还要做礼拜。
  当时的博文中学着眼于宗教传播,不太重视教学质量,不与国家的正规教育相联系,社会也不承认其学历,毕业生中的优秀生只能保送宗教系统的大学深造。这种局面很快被1929年设立的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 (即后来的德州一中)所打破。
  省立十二中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德县只有博文中学一家中学的局面,而且十二中的文凭是经省教育厅验印和全社会承认的,这对博文中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使博文中学的办学处在危急之中。因此,学校师生热切期盼改革。
  1929年,由美国留学回来的化学硕士王元信担任了博文中学校长。王元信顺应形势,首先考虑将博文中学拿到省教育厅进行注册。
  为了注册需要,王元信一是将原 “博文中学”与 “卫氏女中”合为一校,改称 “博卫中学”(几年后,又改为博文中学);二是逐步祛除学校的教会性质,对学校进行一系列改革,如逐渐减少课程中的宗教内容,加强汉文、英语和理科教学,开展文体活动,让学生学习武术,演唱京剧,允许学生开展必要的勤工俭学等。提倡教师与学生信仰宗教完全自由,教徒与非教徒一样对待,最后彻底删除教材中的宗教内容。
  1931年,山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博文中学的备案申请,自此博文中学才成为正式的私立完全中学。当时设高中3个班,学生30余人;初中6个班,学生120余人。学制与课程与公立学校一致,教材也使用了全国统一的中学教材。举行揭牌仪式时,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远到校讲话祝贺。
  学校备案后,师生的办学热情空前高涨,各项工作都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景象。
  王元信校长适时制定了博文中学的校训与校歌,以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立志成才报国的决心和信念。如德州之地,“舟车所会,名士所经,交通便利见闻增。文明进化,道德日兴,博闻前途愈光明”,学生要 “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今日吾等博文生,他年社会主人翁。乘机努力,学以致用,基础巩固贡献成。推广主义责尤重,快做民众之先锋。利用物质,发展性灵,奋往鼓勇成使命”。
  博文中学在王元信校长的主持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王校长还亲自为每年的新生入学考试出题、判卷,定期抽查教师的备课、讲课和作业批改,暗查课堂纪律、学生出操以及伙食和寝室卫生。
  在开门办学方面,学校还曾于1933年邀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学校演讲,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王元信等人的种种努力后,博文中学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局面。
  1932年,学校参加全省会考,成绩名列第二,被评为全省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学校由此成为州城学子的理想学府,致使德县县长以及德县商会会长、教育局局长的儿子及亲戚都来这所学校读书。
  1935年,初中一、二、三年级各有3个班,学生共281人;教师22名 (其中美国人4名)。校舍占地面积170亩。其中男部校舍14座,面积16,601平方米,体育场面积11,718平方米;女部校舍8座,面积12,722平方米,体育场面积2,245平方米。
  可惜好景不长。 1937年10月德州沦陷,学校临时关闭。
  1938年春,经王元信校长和师生力争,学校得以开学。王元信因与日方交涉中发生过争执,为避免受到报复,采取暂时离职回避。校长一职,由英语教师芮义德临时担任。事过不久,王元信回校复任校长。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关系破裂。年底,学校被日本当局封闭,外籍教师被带往维坊集中营,校长王元信只得到他处另谋新职。

关心学生与淳朴做人

  王元信校长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具有关心爱护学生、个人生活艰苦朴素的高尚师德。
  王元信校长对待学生,在课堂上是严师,但课外是益友,相处亲如家人。对每个学生的籍贯、年龄、家庭、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爱好,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全校几百名学生,王元信校长甚至都能叫上名来。
  王元信对家境贫寒的学生非常关心,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不让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他经常让家境贫寒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教务处刻写钢板、油印文件,帮助总务处打铃、扫地,协助学校管理图书和体育器材等,以便让他们得点经济补助。有时他还会自掏腰包,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书费。
  王元信校长自幼受贫苦农民家庭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王元信熟悉农活,热爱劳动。无论是在外读书或教书时期,每逢假期都要回家下地干活。他下地能耕种锄耪,上场能压打簸扬。这美好的劳动习惯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也使他熟悉了农民的生活。
  1937年日军占领德州后,王元信不甘为敌工作,毅然携眷返乡。他们全家避难先到恩县高官屯,后又回到原籍看水庄。期间,王元信带领自己的子女参加农业劳动,播种耕耘,割打收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王元信校长在博文中学执教期间,也正是他抚养子女最艰难的阶段。
  王元信膝下10个子女,几乎全在德县出生,家庭生活全靠其微薄工资来维持。
  家中一向粗茶淡饭,布衣布鞋全由妻子缝制,并且是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孩穿了二孩穿,二孩穿了给老三”。室内除了几件粗笨的木制家具和一部分中外书籍外,别无他物,也可说是 “四壁皆空”。但王元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讲究服饰外表,生活过的清贫俭朴。
  除留学美国时穿西装外,回国后王元信一直身着布衣中装,一年四季穿着普通的褪色衣服,很难看出还是个曾经的美国留学生。王元信平时的衣着打扮,不像中学校长,倒像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夫。
  就在王元信担任博文中学校长期间,他家乡看水庄村内有一私塾,先生每月10多块银元的薪俸,全由王元信校长个人支付。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博文中学校长王元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