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23日,三育村的大门口距离药王庙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医院、学校启用后,这里很快形成了德州的另一个庙会场所。
民国时期德州全祥栈大车店。
德县合作社股票。
德州的商会,最初成立于1916年,办公地点在南门城上的关帝庙内,据林修竹编著的 《山东各地乡土调查录》记载,当时德县商业、金融发达,每年仅花生一项运往天津、济南就达100余万斤,输入的商品主要是煤油、洋线、洋布、纸烟、煤炭、糖等,入会的商号达870余家。
商会的组织形式原为会长制,由正副会长、文牍、会计、事务员等组成,只要是入会的商号,都是会员。 1930年后,改为委员长制。日伪时期,商会有委员27人,都是各行业中较大商号的经理。27人中,推选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常务理事4人,主持日常工作,任期两年。商会职员、勤杂人员的工资、办公经费由本县各商号分摊。按照商号大小,核定应摊数额,由商会杂役按月到各商号收取。从设立到解放,德州商会共出现过9位会长,分别是:曲廷相、马四官、杨善舫、邹凤朝、李俊忱、孙敬斋、曲紫霄、邵翼卿、王绶卿。
商会是各商号联合组织的一个群众团体,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维护经营业户的合法利益,但在日伪时期,推行经济统治政策,对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吃的、穿的、用的,甚至学生的文具和小孩的玩具,无一不进行严格的控制。按着规定,凡是经济统治品、配给品一律不准贩运、买卖和制作,违者便加上 “经济犯”的罪名,轻者没收、罚款,重者受刑、坐牢。旧德县的商会,除处理商店之间的业务纠纷外,主要任务是听命并服务于政府。当时商号应缴纳的捐税按年付给德县公安局办公经费3200元,此款项由商会按月敛齐后交县政府第三科。
1927年军阀混战期间,德县垫办军费60余万元,商民借款7万余元。 1930年方振武、石友三部队驻德,德县地方垫办给养30余万元。这些苛捐杂税也都是通过商会向城内各商号征收的。
由于军费负担过重,一时难以筹集现金,同时为了防止货币外流,商会曾于1927年印发过只在德县城内各商号之间流通的 “白票”。商号收到“白票”后,可到商会兑换现金。后因 “白票”印发过多,无力敛齐现金兑换,致使不少商家受到损失,当时的商会会长李俊忱还因此受逼迫,患上了精神病。
1937年后,商会逐渐变成敌伪掠夺群众利益的帮凶、宪兵特务敲诈勒索商号的爪牙。当时的德县商会成了应酬官僚、劣绅、特务们的场所,麻将、大烟、白面随时准备着,筳席妓女随叫随到。这些应酬花费,加重了各商号的负担,又因伪币贬值,物价飞涨,使得各商号叫苦连天。最后任伪会长的王绶卿与德县伪一区区长赵继民不仅长期在锦兰斋糕点铺内白吃白喝白拿,还充当了翻译、特务与商号之间的调停者。日本人投降后,他又与国民党驻军司令王继祥及县长崔德广勾结在一起,鱼肉商号。 1946年6月,随着德县的解放,旧商会彻底垮台,王绶卿被人民政府镇压。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