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品牌授权维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维修手机。 王倩倩摄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手机坏了,送到官方授权的维修中心,花了不少钱,等了挺长时间,最终却还是咽了一肚子气——
“官方授权的维修店,20天手机没修好,真让人生气! ”4月3日,陵县的兰先生谈起自己的遭遇,气不打一处来。
德城区消协的投诉记录显示,近期针对手机官方授权维修中心的投诉呈上升趋势。
手机维修乱象多,“官方维修”不给力
1月17日,兰先生购买了一部索尼LT28型号的手机,使用不到3个月,出现黑屏问题,拿到指定的维修中心检查后被告知:手机被“挤坏了”,属于人为损坏,不在保修范围之内。
“手机又不是豆腐,怎么还能挤坏了呢?”虽然心里犯嘀咕,但无奈拿不出证据,兰先生只好自认倒霉,先交了500块钱,将手机放在维修中心进行维修。这一修让兰先生更加窝火。 “修了20多天,维修中心突然告诉我修不了,这不是糊弄人吗! ”
动辄三五千的价格使得智能手机成为手机中的 “贵族”,在维修过程中为保险起见,大部分消费者会因其“官方”身份选择品牌授权的维修中心。
身份高,价码也自然也高,消费者张女士称自己到授权维修中心维修时被要价1000多元。 “后来我在网上找人修,只花了160元。 ”授权维修中心与“私下”维修之间的巨大差价,让张女士咋舌。
“官方”售后维修价格高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兰先生坦言,自己早就明白这一点,“但那么贵的手机都买了,就当是花钱买个心安。 ”
除花钱买心安外,大部分手机品牌强调,要享受手机三包服务,必须在品牌授权的维修中心进行维修和检测,这让消费者不得不选择“官方”售后维修。
“检测与维修都在品牌售后,这里面有多少猫腻,我们外行人哪看得出来? ”张女士坦言即使售后部门给自己开具了检测报告,对于报告的可信度自己在心里也会打个问号。
厂商对维修中心监管乏力,导致弊病滋生
某品牌手机官方售后负责人王超(化名)透露,手机厂商的售后服务体系包括厂商直营店和授权店两种模式。
王超直言:“建设一家维修中心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为减少售后渠道的建设成本和尽快扩大售后规模,手机厂商往往采取售后服务外包的方式。 ”
这种授权外包也就是由维修中心向厂商缴纳一定的费用取得品牌授权,从而打上“官方”烙印。运营过程中,厂商向维修中心供应零件,不承担维修人员的劳务费用,因此手机保修期内维修中心基本不挣钱,相当于帮厂商免费更换零件。
这种模式使维修中心很难向厂商争取利益,维修中心自负盈亏,如果要多赚钱,只能把手伸向消费者。
王超认为这不难理解,“毕竟,维修中心花了很高费用从厂商那里购买授权,当然希望依靠所谓‘授权’和‘官方’等资格多赚一点。 ”
由于双方关系松散,厂商虽然节省了资金,但在监管上也丧失了话语权,对售后存在的问题往往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王超坦言,自己所运营的品牌会根据消费者满意度对授权维修中心进行排名,但对排名靠后的维修中心,并不会采取强制措施,使得这种排名往往流于形式。
消协:监管缺位,最终砸的是厂商的牌子
“售后外包,厂商可以节省成本,售后也可以借‘官方’身份多挣点钱,这本来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德城区消协工作人员表示,因优势明显,大多数手机品牌的售后维修采用的都是授权外包的经营方式。
但日益增多的投诉也显示了该模式存在的弊端。 “售后本来是为厂家和消费者服务的,一旦售后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很难保证服务让消费者满意。 ”消协工作人员称,对利益的盲目追逐是手机授权维修中心问题频出的症结所在。
“厂商可以采取撤销授权等方式对售后进行监管,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消协工作人员表示厂商监管最容易见效,其他监管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效果并不明显。
但事实上,授权外包的运营模式却使得大部分厂商对售后监管乏力,最终导致手机售后维修乱象丛生。
“我以后再也不会买索尼的手机了。 ”兰先生连称后悔自己的选择。本来是种“双赢”模式,但由于监管缺位,很可能“伤”的是消费者,但最终砸的是厂商的牌子。
消协工作人员建议,售后是品牌维护的关键环节,手机厂商应挑起自己的担子,否则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见习记者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