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308期 >> 第06版:往事
平原多彩的民间高跷艺术



  平原县民间艺术高跷,俗称“腿子”,起源于汉晋,兴于宋元,昌于明清,鼎盛于清末民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民间艺术十分重视,这就使得高跷艺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
  平原县的高跷艺术在演出时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踩跷”。即演员伴着锣鼓点以缓慢踩动的形式进行表演;二是 “跑跷”。主要是演员快步合点欢快演艺。平原县高跷以特定的角色和形式,赋予套路式的内容,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平原县高跷队一般由领伞、乐队和演出队伍组成。乐队以擂鼓为主,铙、镲、钹、锣相合,唢呐伴奏。擂鼓者一至二人,其他演奏人员多有轮换,人员组成上一般不少于六人,多则十几人组成。
  演出开始后全体演员入场,先绕场亮相,然后分列两队打场,待演出场子秩序稳定后,顶伞者便开口念唱,多半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什么买卖家说什么话,大都是奉承赞扬之语。叨念一番后演出正式开始,不同角色的高跷队员依次进场,各展拿手好戏,演出内容多半赋予故事性的浪漫情节。
  平原县高跷队演出除领伞者外,一般由 13个 (也有多者)角色组成。具体是:打棒者、扇公子、鱼翁、白蛇、丑婆、先生、尤二姐、樵夫各一人,打鼓者、打锣者各两人。
  打棒者头饰软纱角巾网帽,身穿偏衫古装,束袖,带领队伍进场后绕场一周,用双棒敲击的声音引导队伍,示意队伍变换或节目更迭。
  扇公子是整个演出活动的活跃分子,装束为武生状,活跃在全场之间,每组人员的演出均有他告知,演出空间由他转换,每组人员的演出结束后,扇公子跪拜示意出场。
  打鼓者为男装扮演,头包红色纱巾,身穿短褂,青袄蓝边,身背腰鼓,和着鼓乐之声边敲边舞,两者时而并排前行,时而交叉变换,大小鼓双重演奏,韵味无穷。
  打锣者均为男性扮演,主要表现锣点与鼓点的和谐之美。鱼翁相传取材于古代姜太公垂钓之说,追根寻源,源远流长,他身穿长袍,头戴斗笠,披一件雨蓑,白色髯口,手持鱼杆,身背鱼篓,多表演蹲裆及单腿垂钓等动作,特别是一手将后腿搬起,一手持鱼杆做钓鱼状直立不动,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女性饰白蛇,全身为白色服装,取材于 《白蛇传》,主要表现为下凡后迷恋人间的美好生活,也有饰许仙者与其合演,呈现爱情的美满与幸福。
  丑婆扮麻脸状,大襟袄,发髻直立,手挎竹蓝,头面以丑为美,以扭步为主;先生头戴礼帽,身穿大褂,持折扇、算盘,主要表演丑婆追求先生,形影不离,穷追不舍。
  尤二姐扮花旦状,取材于《红楼梦》。尤二姐同丑婆、先生配戏机会较多,当丑婆同先生调情时,尤二姐看到后表现腼腆、害羞,当先生同尤二姐亲密时,丑婆百般阻拦,穿插期间干扰捣乱。
  樵夫手持扁担做挑柴状上场,表现樵夫背柴下山的艰辛和通过劳动收获后的喜悦。
  平原县高跷扮相造型较多,有过大桥、踩扁担、拉船舵等。最为叫绝的是扮大象过桥,一般三层之高,用人体装出大象状,三层并驾齐驱,威武雄壮,扇公子开道,绕场一周,缓慢下场。
  另外,在平原县高跷的演出形式上,还有一种踏板较低的“腿子”,俗称 “跑跷”。跑跷演出中增加了傻小子扑蝶,摸鱼,倒立旋转等动作,由于踩板较矮,整场气氛热烈,节奏欢快,紧锣密鼓,与踩跷相比,可谓刚柔并举,绝佳之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平原县的高跷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人员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固定人数,角色上也多有变化。例如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各显神通的八仙,而且近几年来,表现现代社会劳动人民的形象也走上了高跷艺术的舞台。
□任俊莉 牟书会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平原多彩的民间高跷艺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