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劳动力市场迎来求职高峰。刘平摄
3月5日,德州市人力市场上人头攒动,付新东今年第3次来到这里,希望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春节前,他辞掉了刚刚干了不到3个月的酒店工作。
今年25岁的付新东,家住宁津县大柳镇,工作6年,去过北京、天津、青岛、大连,干过餐饮、保安、押运,进过厂子。“种类挺多、干得挺杂,换工作没数”,付新东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像付新东这样年纪轻轻、工作履历却十分 “丰富”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记者在市劳动力市场随机调查了十几名80后年轻人,他们均表示自己换过3份以上的工作,很多人用 “数不过来”形容自己换工作的次数。
有人说付新东这种状态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漂泊,并将像他一样频繁跳槽、不断变换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称为 “工漂族”。
“工漂族”不定性,工作不满意是关键
“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实在是太难了,找不到合适的,我就一直这么晃悠着。”家住运河经济开发区的魏建称自己很想找一份能长期从事的工作,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能如愿。
相较于魏建的无奈, 22岁的王海每次跳槽都是 “自主”选择的结果,有更好的工资待遇自己就会果断跳槽。
王海是一名小车司机,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换了三四个老板,原因几乎都是不能满足自己提升薪资的要求, “时间长了,也不给涨工资,心理上觉得不平衡,就不想干了。”
24岁的王慧是武城人,她形容自己的生活是不得不漂,说起频繁跳槽的原因,她说与工资待遇无关,主要是想最终找一份 “好工作”。
王慧中专毕业后凭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山东财经大学的函授本科,几年来一直处于半工半读状态, “由于需要经常请假,我不可能找一份非常固定的工作,只能打打短工,服务员、收银员都干过,一般几个月就换一次工作。”
2012年,王慧终于取得大学学历,但又有了更高的追求, “我的终极目标是事业编或公务员,所以现在还是很难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的王慧,依然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
不少 “工漂族”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承认自己 “漂”是缘于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提到能让自己满意的标准,大多数人又很难说清。
频繁跳槽、转岗,用人单位很受伤
“我们去年招的人,现在有一大半都离职了,年轻人流动性比较大,留不住。”北京国都保安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徐先生,今年已经是第3年来德州招人了,他认为现在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很是随意,甚至有人因宿舍无法洗热水澡而离职。
对此,金海湾休闲会馆的招聘负责人郑先生也深有感触。 “今年过完年又有十多个人没有回来上班。”说起员工流失,郑先生只能是一声长叹。
郑先生表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性行业,员工变动非常频繁,不仅是普通员工,像主管、店长之类的管理层也经常有人离职。 “我们培养一名合格的店长,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刚上手却说走就走,让我们的工作很被动。”
“工漂族”的不定性,伤害的不仅仅是用人单位,频繁的跳槽对 “工漂族”自身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今年27岁的陈连广,现在是双流老妈食府的一名部门主管,说起 “工漂族”,他可是过来人。
5年前当兵复员后,短短两年时间,陈连广换了四五份工作, “很难稳定下来,作为临时工,工资很低,也很难获得晋升空间。”他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
两年前,陈连广进入双流老妈食府,从店员到领班、组长、代理店长,一步步升任到部门主管。 “我们店里的员工晋升,能力是一方面,稳定性和忠诚度也十分重要,临时工与长期工的待遇和升职空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陈连广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满意,作为过来人,陈连广提醒 “工漂族”,很多单位对员工的忠诚度非常看重,频繁的跳槽,很有可能“跳”掉自己的求职机遇和升职空间。
不再 “漂泊”,需个人、企业、社会三方合力
年轻人多闯荡、多历练本无可厚非,但“工漂族”频繁跳槽给用人单位和自身造成的不良影响显而易见,同时由于 “工漂族”以80、 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甚至有专家分析称 “工漂族”是近年来用工荒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因此 “工漂族”现象,已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工作态度或生存状态。
“工漂族”一般职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状况是其从事的工作强度较大、工资较少、缺乏上升空间与机会,于是他们频频跳槽、转岗,以求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大多数年轻人涉世不深,对自己、对社会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实际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年轻人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找工作不能好高骛远。
“员工频繁离职不仅是员工个人的问题,企业方面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能让员工挣到钱,受到尊重,工作舒心,我相信是可以留住人的。”尚本地产部门经理刘女士称,要留住员工,用人单位本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女士介绍,尚本地产为了留住人才,给予员工非常大的晋升空间,做得好的置业顾问或业务员,可以自己开拓部门成为部门经理甚至是区域主管,让员工能看得见自己的发展前景。
作为 “工漂族”主力军的新生代农民工,严格的户籍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其真正扎根城市的希望渺茫,没有一个稳定的落脚点, “漂泊”成为必然。
“让农民工收入稳定有保障,这才是解决 ‘工漂族’问题的关键。”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称,让 “工漂族”不再 “漂泊”,需要全社会加强保障,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多方合力破解农民工流动性大的难题。
□本报记者 刘平 见习记者 王倩倩 实习生 高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