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夏津,向美丽幸福出发

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向本文作者(左二)介绍黄河故道原生态林的保墒情况。王福录摄



  山东省夏津县,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棉花强县,素有 “银夏津”的美称。
  今年春节前夕的一场大雪,使夏津城乡一片银装素裹。银夏津,冰清玉洁一般。笑意写在夏津人的脸上,一是瑞雪兆丰年,二是夏津县刚刚摘得 “2012山东最佳生态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在夏津县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因为,去年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依托,实施三大战略,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新夏津的发展方针,夏津的发展方针完全符合中央的战略部署。

  

战略一:以科学发展观提升传统棉产业

  在夏津,棉花又被称为 “娘花”,可见当地百姓对棉花的感情。夏津全县四分之三的耕地种的都是棉花,全县拥有规模以上棉纺企业140家,从业人员3.5万人,纺纱规模230万锭。全县一二三产业都深深地刻有棉花的印记,县里近七成的财政收入来自棉花产业。
  然而,传统棉产业也曾给 “银夏津”带来刻骨铭心之痛。该县曾有89家以棉籽为原料的炼油厂,每年产生十几万吨的棉籽油加工油脚料。这些油脚料再由小作坊加工,提取脂肪酸。由于小作坊没有污水处理设备,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和碱,颜色发黑、气味恶臭。这种污水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夏津的生态环境在呻吟。
  “在银夏津,经济发展首先要围绕棉产业作文章,而传统棉产业要想做强就必须围绕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县委书记王春利在一次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于是,对传统棉产业的转型升级战役打响了。首先,果断关停一批高污染、高排放的小作坊。其次,引进技术和资金对传统棉纺织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使得高档设备比重提升26个百分点,全县40支以上的精梳纱比例达60%以上。第三,引进深加工项目,把 “棉花”吃干榨净,提高产品附加值。
  夏津县德津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该县围绕 “棉花”吃干榨净而引进的企业。这家企业用棉籽下脚料提取一种脂肪酸,混合添加物后可用于生产打印机用的油墨、生产眼镜用的树脂镜片等产品。同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收集再利用,以降低热能耗和排污成本,一举实现变废为宝和治污节能。县里还引进了中钿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专利技术,可把棉籽加工成棉短绒、棉籽油、棉籽蛋白等六七种产品,科技附加值大大提升。一吨棉籽拉进厂,出厂时各种产品加起来也是一吨。两头相等的数字,是对吃干榨净最简单的诠释。就连以前在农村只能当柴禾的棉花秸秆,在夏津天融生物科技公司也得到了利用。他们用棉柴直燃发电,年发电1.5亿千瓦时,可节省标准煤6.4万吨。
  截至目前,夏津县已经引进、改造多家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县传统棉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正在按规划有序推进中。

  

战略二:以生态旅游打造新增长极

  夏津人大都会向客人这样介绍:春天的夏津最迷人。
  据介绍,每当进入五月后,夏津县黄河故道上,一株株百年古椹树郁郁葱葱。那树冠如伞,枝干盘桓,如虬如龙,树上的椹果如繁星般挂满枝头。游客穿行于千顷葱绿之间,漫步于古椹树之下,信手摘食,其情其景令人流连忘返……
  黄河故道特有的水土条件,孕育了独特的 “夏津椹果”。这里的椹果,颗粒饱满、状似草莓;果肉肥厚,味甜如蜜。由于椹果耐瘠薄土壤,成熟期又早,所以不长虫,也不施农药,是纯天然食品。 “夏津椹果”也因此成为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这里的古椹树群,已有 600多年历史。”夏津县旅游局局长王家国介绍说,能在平原地区保留12.8万亩森林,并且留存3万株百年以上古树不容易啊。
  (上接一版)原生态既是最好的资源,也是最大的财富。夏津县科学发展的第二大战略就是在保护生态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生态,以生态旅游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怎么保护?怎么开发?夏津县并没有走 “强制性建设”的路子,而是从民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办法。 “要保护好这一难以复制的资源,就必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才玉璞介绍说,县里的做法是在不改变果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协议共同开发生态旅游业。由政府投入搞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户利益共享。
  42公里观光路贯通、 40余座桥涵建成、 60多眼机井落地;香雪园、椹果园、游乐园、佛教文化园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区建成;梨花节、椹果文化生态采摘节、金梨采摘节3台好戏轮番上演……短短几年时间,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便跻身国家4A级景区,年吸引游客超百万,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

  

战略三:以 “两区同建”促新农村建设

  2月4日上午,踏着皑皑白雪,记者一行来到夏津县苏留庄镇苏东社区。
  眼前是一片灰顶白墙的两层小楼建筑群,横成列、竖成排,一层带车库、二层有阳台。我们一行人走进了村民管同勤家。一进屋,就感到暖烘烘的,可是没发现有暖气片。老管笑呵呵地介绍说: “新社区是地热供暖,俺农民如今也过上了有暖气的日子。”环顾左右,老管家窗明几净,反倒是我们脚上带着的残雪在地板砖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见我们不好意思,老管媳妇笑着说: “没事没事,反正我每天也要擦两遍地哩。”

  “一天要擦两遍地?这在农村可是新鲜事。”

  “谁说不是呢。”老管接过记者话茬说, 3年前村里还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人畜一块住、蚊蝇飞满屋”……老管这一串顺口溜引来满屋的笑声,这笑声的背后是农民群众对社区新生活的心满意足。
  在苏东社区,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 “五化”达标;文体服务、物业保障、公安警务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里在一年前还是个环境脏乱差的村落。
  去年一年,有15个农村社区像苏东社区一样开工,建成楼房97万平方米, 8953户农村居民通过原来房屋置换、作价补贴,像管同勤一样在春节前搬进了新居。
  这是夏津县科学发展的第三大战略——“两区同建”的成果。所谓 “两区同建”,就是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并以此带动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既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县委副书记张长臣说,相配套的战略就是产业园区建设。
  雷集镇康石社区是 “两区同建”的试点。全村2300亩土地流转给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合同一签10年。农户每亩地每年可获得900元的土地流转费,脱离土地的农民通过打工还可获得工资收入。该社区农户边瑞可告诉记者: “我家10亩地流转出去后,我和老伴在鑫秋公司打工,总收入比自己种棉花多一倍还多。”
  2012年,夏津县投入35亿元建立了以鑫秋良种繁育基地、雷集五彩椒园为代表的高效农业产业园,以椹果采摘园、香梨采摘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共48个,节约复垦土地4960亩。仅鑫秋种业、秦发养殖两个龙头企业就带动康石、岳集等13个农村社区流转土地7.8万亩,转移劳动力5万人,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式经营。 “两区同建”为新农村建设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张寒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夏津,向美丽幸福出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德周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