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一号文件提出,2013年,全市要着力培植5家跨乡镇、跨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让我市许多期待 “正名”的联合社看到了光明前景——
一看到今年的全市一号文件,石文征愈发肯定自己发展联合社的路子走对了。这位年已六旬的农民,另一重身份是陵县盛世粮棉种植合作联合社的理事长。
今年我市一号文件继续唱响“农”字经。其中明确提出, 2013年,全市要着力培植5家跨乡镇、跨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令他有些喜出望外。因为他所经营的,正是一家由十几个合作社 “抱团”形成的联合社。
合作社与联合社有何不同?石文征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合作社看作一艘船,联合社就相当于 “联合舰队”了。
合作社是由农民 “抱团”形成的,联合社则是由合作社再“抱团”组建。由 “抱小团儿”到“抱大团儿”,将改变单个合作社总量小、实力弱、对接市场难的窘境。
眼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 2007年的 43家发展到了7500多家,入社社员20.1万户,带动农户30多万户,农民人均多增收2000多元。
但是,随着合作社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小、散、乱的现状,开始成为我市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推动合作社再联合被视为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那么,联合社能否真正担负起这一使命?我市培植联合社又需要迈过几道坎?
遇困境, 10余家合作社再合作
2月27日一大早,石文征便赶往联合社,与几位社员商量采购生物制剂的事。在联合社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化肥、农药、种子等多种农资。
石文征向记者坦言,成立联合社的初衷是他创办的合作社陷入对接市场难的困境。
2008年7月28日,石文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成立了盛世先科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最初吸纳有101户农民入社,农户们可以在这里买到低于市场价的农资产品,同时还能免费享受到农业技术服务,农户们的参社热情高涨。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合作社规模太小,农资进货量小,一些农资厂家不愿再向合作社直接供货,合作社的议价能力也逐渐丧失,合作社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经过左思右想,石文征萌生了组建联合社的想法:既然农资厂家因为进货量少不愿供货,我们为什么不把附近乡镇的合作社联合起来?
随后,石文征联系了附近乡镇的10家合作社,组建了盛世粮棉种植合作联合社。为了方便向各乡镇就近提供服务,联合社下设了三个分支机构:前孙分社、宋家分社和张习桥分社。
“之前,我们一次也就能进10吨化肥,有些厂家不愿直接供货,更由不得我们挑肥拣瘦。如今,我们一次的购进量可达800多吨,不但可以直接从厂家调货,而且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厂家最好的产品,价格也是享受着最大优惠。”石文征说,由于省去了中间经销环节,一些品牌肥料能比市场价格便宜10%,这给联合社的农户们省下了一大笔钱。
陵县农经站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联合社在很大程度上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扩大化,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联合社作为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的组织,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最大程度上保障普通农户的利益。
抱大团儿, “联合舰队”发挥规模效应
如今,在我市像盛世粮棉这样的联合社不止一个。乐陵市金满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经过十几家合作社的联合,也已经初具规模,花园镇前鲁村村民就尝到了联社带来的甜头。
去年,联合社对前鲁村30亩西瓜进行了生产技术改良。在种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亩西瓜产量增长了1000公斤,西瓜的糖分也明显提高,最终比市场价每公斤多卖2角钱。
“虽然产量增加了,到哪卖、卖给谁却又成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理事长张辉说,农民靠土地挣钱不容易,不敢轻易冒险,联合社又运用了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一举解决了农户最担心的问题。这让许多合作社看到了希望,很多合作社自愿加入到联社,今年,前鲁村村民将拿出20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西瓜。
乐陵县孔镇李仰轩村的长义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是联合社的成员之一。自从加入金满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合作社就得到了联合社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利润较之前每亩增长了300多元。
金满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利用规模效应,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盈利能力。 “如果没有规模,在市场上就难有话语权。”张辉说, “下一步,借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将尝试做自己的品牌。”
联合社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在盛世粮棉种植合作联合社,石文征通过推广生物制剂,硬是让“土农民”种出了 “无公害”。去年春天,联合社会员采用生物制剂种植的韭菜、小白菜、茴香等7种蔬菜,通过山东省农科院检测,无任何农药残留,达到了无公害标准。
注册难,联合社身份遭遇尴尬
然而,在合作联合社发展显示出其特有生命力的同时,其性质该如何定位?该如何进行管理?发展方向如何?这一系列问号,仍困扰着这个新生事物。
由于没有确切的法律法规,石文征和张辉的联合社的身份一直处于尴尬境地。他们曾尝试去工商局注册,但是一直不被批准。这令他们有些不理解:国家都在鼓励组建联合社,为什么就不能注册呢?
记者就此拨通了陵县工商局的电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可以依据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 《条例》)进行注册,但是注册联合社却没有如此明确的法律依据;再者, 《条例》中明确规定,注册合作社,农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但是联合社实际上是各个合作社法人之间的联合,类似于一个合作社法人之间的“沙龙”, “那么联合社的法人到底是谁?根本无法确定”。
与此同时,联合社由于没有资产可供抵押,融资难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 “联合社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专家指导及相关培训联合社是为农户免费提供,但种子、肥料很多情况下需要联合社先出资垫付,资金缺乏成了大问题。”在张辉看来,面对市场竞争,联合社势必要走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道路,但困难不少,最大的困难便是缺少资金。
此外,联合社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单个合作社的规模,一直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管理人才问题,在联合社表现得更为突出。 “管理合作社就像管理一个家庭,已经不容易了;十几个合作社组合起来的联合社就是一个小社会了,管理难度更大。如果不是有较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恐怕难以驾驭。” 60岁的石文征一直在物色接班人,然而村里年富力强的人都不怎么热衷于种地这事儿,这让他对盛世粮棉种植合作联合社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
□本报记者 任立松 见习记者 尹晓燕 实习生 高谭 本报通讯员 白莉 砚才 贾鹏 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