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武城县委书记王立来在李善屯社区与群众代表座谈。
武城县四女寺镇东张庄村的老党员王汝勤,今年67岁了。对于春节前干部下乡慰问,他见得不少。然而,今年县委副书记马文国不但给他带来了慰问品,还实打实地开了一场座谈会,还是让他颇感新鲜。
远不止一个东张庄村。2013年1月6日,武城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中走访慰问活动启动。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31名县领导,分别带队走访全县393个自然村。与他们随行的,还有127个帮扶部门、9个乡镇的干部,80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除了为困难群众送慰问品,通过问卷调查、入户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也这成了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
武城县委书记王立来说:“走访不是走过场,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采集民意,我们走访干部才能真正从中受益,制定决策时才能有所依据。 ”
与往年不同的,县领导带下去了慰问品,带回来了老百姓真真切切的诉求
一个干群座谈会,开了足足两个小时。在东张庄村20余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记忆中,这还是近年来少有的事。
64岁老党员李俊堂却并不意外:“马书记作风务实,平易近人,敢听实话,所以群众才无所不谈。 ”李俊堂口中的“马书记”,就是县委副书记马文国。 2013年1月9日,没有提前招呼,也没有事先踩点,马文国来到东张庄村,慰问完,紧接着召开了一场座谈会。
党员和群众代表都是临时召集的;对干部的工作不满意可以敞开说,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事也可以尽管提。实打实地走访,立马赢得了群众信任。群众开始放下疑虑,原计划1个小时的座谈,在热烈的交谈中延长到了2个多小时。
“俺家的地排水不畅,能不能给想想办法? ”
“俺们村修路占地补偿款能及时发放吗? ”
“村里文化设施不够,县里能不能给解决? ”
群众发言热烈,干部耐心听取,书记现场督办。座谈记录被满满记了几大页,群众疑难件件有了回应。座谈结束,一盒方便面,一根火腿肠,就是马文国午餐的全部。
马文国走后,李俊堂就多了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干部不摆花架子,群众才会不反感,才会畅所欲言,根据群众的需求定政策,群众怎么会抵触? ”
据统计,截至目前,通过开门纳谏,武城县已经收到群众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民生事业、党的建设方面意见、建议多达565条。
让经常下基层成为干部们的自觉行动,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也转变了干部作风
“三问”活动,不过是武城县近年来干部下基层大走访活动的延续和深化。
自去年1月份,武城县就启动“三进三实三提高”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县干部进农村、进农户、进万家,真访实问察民情、真心实意解民忧、真帮实扶惠民生,以着力提高执政能力、提高群众对党委政府满意度、提高广大群众幸福指数。
武城县为什么把干部下基层大走访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2011年初,武城县委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县6成的年轻干部不愿意去乡镇任职,2名干部竟然宁可放弃副科级资格,也绝不下乡镇。
这个结果,引起了武城县委的重视:我们的干部为何不愿下乡镇?县一级本身就是基层,我们的干部为何不愿去一线?
经过深入研究,答案浮出水面:干部宗旨意识、群众观念淡化是问题的症结。由此,一次全员覆盖的大走访在武城引发。
通过走访,许多干部对群众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武城县委宣传部长乔咏梅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是从未想到个别群众的生活会那么困难。她走访的一户家庭,全家人的生存指望,竟然是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栽种的为数不多的树苗。这对她的触动很大。
有所触动的,不止乔咏梅一人。县民政局的一批年轻科员,在多次走访中,切身体会到困难群众的艰难。从基层回到岗位,这些年轻人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变化。
“过去,一到发放低保存折,科员们就交由乡村干部代办,根本不会考虑低保存折能不能及时发到困难群众的手中。今年,他们主动改变发放方式,将存折一一送到低保户的炕头。 ”县民政局长郑新阳告诉记者。
“直到真正接触到困难群众,我才知道这本薄薄的存折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县民政局的一位年轻科员如是感慨。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年轻的科员非要亲自把存折交到群众手中,不让发放工作出任何一点差错。
武城县委组织部部长高吉刚说:“干部走进村居民户、田间地头,在知民亲民为民的实践中,抚平了浮躁心态,消除了鼻孔朝天的衙门习气,强化了党性观念,筑牢了宗旨意识,真实地上了一堂党性教育课,也切实提高了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拍板”之前,先到基层倾听群众意见,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百姓的心坎里
武城县武城镇河沟社区吴河沟村,过去村路之难走,在全县出了名。仅有278人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土。一遇雨水,村路就成了胶泥潭,稍不留神,陷进坑里愣是拔出不来。“谁家娶媳妇,轿车只能停在村口,然后再用拖拉机带着新媳妇进村。 ”谈起过去,吴河沟村党支部书记吴连兴直摇头。这里村小人少,修条路起码20万,集体根本负担不起。
县交通局在走访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很快就派来了修路工作组。没让老百姓出一分钱,仅仅半个月时间,一条长750米,宽4米的水泥路已将这里换了新颜。
“过去,卖豆腐的都不敢在村里走,害怕颠碎了豆腐。自从修好了路,村里添了3辆汽车,感谢帮扶组给我们送来一条‘民心路’。 ”吴河沟村民李老伯感慨地说。
“如果没有大走访,即使我们手握资源,也很难确保将所有资源用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 ”县交通局副局长李希文如是说。
如今,武城县150户孤寡老人再也不用担心房屋漏雨了。
在武城县四女寺镇蔡中村,五保老人杨泽广指着新房动情地说:“民政局盖的房子结实又暖和,下多大的雨我也不怕房子漏水了,住这样的房子,起码能多活5年。这是实话。 ”
过去,70岁的杨泽光老人住的是半个世纪前建造的土坯房。 2012年的几场大雨,彻底摧垮了杨泽光的房屋。县民政局在走访中,发现农村尚有许多像杨泽光一样的孤寡老人。
“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郑新阳说。很快,县民政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投资了400多万元,建起了150多间孤寡老人安置房。
“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深入基层,真正感知、感受、感觉群众的酸甜苦辣、所思所盼、所急所难,才能真正将好事办好,才能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郑新阳说。
如今,短短1年多时间,武城县科级以上干部进村入户已达1.6万余次,收集建议7000余条,3000多件矛盾在推心置腹中烟消云散,近6000件难题在真帮实扶中迎刃而解,4000多件为民承诺在真抓实干中一一兑现,21条民生意见被列入了县委、县政府2013年重点解决的民生项目。
□本报记者任立松实习生李天夫本报通讯员王召华王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