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反腐提速:贪官频频被秒杀



  一些专家学者称,“民意倒逼”的被动式反腐不该成为常态,而应该顺应民意,推动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
  当“雷政富们”撞上提速后的反腐新节点,他们的落马速度是以天甚至以小时来计的。
  近日,作为被女记者实名举报的对象,黑龙江省双城市人大代表孙德江被查。这是又一次反腐新动作,同样是在最近,广东40天查处5名官员。
  从十八大报告“建设廉洁政治”的表述,到一些地方反腐败举措,再到中纪委向专家学者“问计反腐”,均释放出一种信号——反腐不要“空谈”要“实干”。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举报、“秒杀贪官”成为近来一些反腐案件查处的共同路径。但一些专家学者称,“民意倒逼”的被动式反腐不该成为常态,而应该顺应民意,推动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
  作为一项公众冀望的反腐制度建设,官员财产公示试点再进一步。广东省纪委透露,广东正分别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县和一个区,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公示的试点工作。
  广州市纪委相关人士在记者采访时称,中央此前就有官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包括收入在内的多项内容需要上报。谈到目前试点的探索性,他称这是为了适应、满足现阶段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广东省纪委宣传处处长王景喜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具体的试点地点还在遴选,具体的实施方案可能也是由各试点地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探索。

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

  近期,提速成了反腐领域的一个关键词。贪官被“秒杀”的背后,是地方纪委和政府部门回应公众、审慎调查再到正式处理的快速。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时评称,反腐,要速度更要力度。
  十八大报告用“亡党亡国”来警示腐败问题的潜在危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当选后的首次亮相中,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露反腐决心。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新华社援引与会学者的说法称,政治决心是反腐败的重要因素。
  一位专研反腐问题的法律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最近的反腐形势确实有点新变化,主要是随着网络发展和微博普及,反腐线索的曝光更加便捷。最近曝光的几起案例中,有关部门快速查处一些官员主要是从后者的“作风”入手。
  “政府与网民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民众反腐预期不断提高的时点,一些学者称不应满足“网络反腐狂欢”。
  事实上,参加中纪委问计的专家学者均表示,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当务之急是如何“找准下手部位,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不能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运动式反腐”。
  “要想从根子上铲除腐败问题,必须依赖系统的制度安排。 ”有学者称,“如何让反腐深入和持续下去,关键还取决于改革,制度上的进步才能保证取得反腐的最后胜利。 ”

深入反腐还靠制度完善

  广东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近日表示,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试点工作”。广东省纪委研究和借鉴了港澳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分别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县、区,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公示的试点工作,现在试点工作正在推进。
  黄先耀说,根据《从严治党五年行动计划》的要求,2014年前完成试点,并逐步推开。在总结几个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下一步将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同时,《行动计划》要求从2013年起,推行考察对象廉政报告制度。
  地方已有探索,从明年起,广东顺德凡拟新提拔为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律须先接受审计调查,并向公众公开家庭财产等信息。
  广东的做法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近年来,地方基层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的试点不少,但效果仍待观察,有些地方的公开信息只是内部公开,有些只是针对新提拔干部,公开对象也颇为有限。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在肯定地方官员财产申报之余,也提出了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可持续性的建言。
  有学者称,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是防范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应制定相关法律明确相关制度,避免流于形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官员财产申报是现在必须做的工作。切入点是什么?还是要通过人大立法,从内容、范围、公示对象、申报程序等要有一套规范程序。
  竹立家分析,一些地区的试点效果欠佳,是因为这些地方只让一般的科级干部去公示,“一把手不申报,让一般的公务员去申报,这可能吗? ”
  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蔡兵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一些试点地方改革的随意性还是比较大,应该拿到党代会、人代会来讨论。 据《第一财经日报》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反腐提速:贪官频频被秒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看天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