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20831期 >> 第06版:往事
明清时期赵辛庄的赵氏家族

赵继鼎像



  明清时期的德州赵氏家族居住在城东赵辛庄一带。其家族走过的路程与德州的历史轨迹紧密相连,是见证德州历史的典型家族之一。
  赵氏家族以武功闻世,曾有8世11人承袭德州卫中所管军副千户,均诰授武略将军。从明末开始到清代中期,赵氏家族又实现了从武到文的转变,共考出进士2名,举人5名。

多人世袭卫所副千户

  赵氏家族的始祖赵得荣,原为陕西西安府咸阳县贾村人,因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功,于洪武二年 (1369)官升总旗(10人为小旗, 50人为总旗),后又从明太祖征川南,卒于雅州。
  二世赵兴,先是承袭总旗职务,后于洪武三十年 (1397)因军功授德州卫中所世系百户,敕赠昭信校尉,遂入德州卫籍。
  三世传人赵端,承袭德州卫中所百户职务,授昭信校尉。景泰元年 (1450),赵端作为于谦从各地调往北京的勤王部队,在德胜门外退瓦剌军有功,升职为德州卫中所管军副千户,诰赠武略将军。
  明王朝统治的260多年中,德州卫中所副千户一职,在赵氏家族中一直承袭了8代11人。他们分别是三世赵端,四世赵英,五世赵子仁、赵子义,六世赵锡,七世赵迁乔,八世赵世基、赵守基,九世赵安邦,十世赵民望、赵民牧。其中,在五、七、十的三世中,因本人无嗣,故由其弟承袭其职务,其用意在于增加家族为官者的数量。
  赵氏家族的十世正处于明清两个朝代的交替之际,旧明王朝被新兴的清政权所代替,明时所实行的军队卫所制度被清朝的八旗制度所代替,只有一少部分的卫所因漕运需要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成建制转化为运军。赵氏家族所享有的副千户承袭特权,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被废除。
  赵氏家族迁来德州后,一是其子孙作为军队屯田的组织者,不仅使德州一带的大量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同时也促进了德州区域的人口增长,保障了明王朝军队的给养供应。二是他们作为明代军队的中级将领,每年都要执行戍边任务,战争时期还会带领士兵投入厮杀,为明王朝的国家安全做出过一定贡献。

清正廉明赵继鼎

  赵氏家族的8世传人赵继鼎 (1577-1659),号景毅,别号台衡,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天启二年 (1622)成进士,初授福州府推官。
  福州为福建省会城市,属于宦官魏忠贤当权时所控制的地域之一,冤假错案俯首即是。作为掌管刑狱的赵继鼎,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秉公执法,对发现的冤假错案该平反的平反,对逍遥法外的恶人该判刑的判刑,时人送有 “赵铁面”绰号。
  任职期满后,升任都察院浙西道和山西道监察御史,专门纠察官吏失职或贪赃枉法行为。后因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劣迹的官吏,而引起崇祯皇帝对他的猜疑。
  有一天,崇祯皇帝在翻看各地对外派御史的评价册簿时,临时决定将赢得好评的御史勒令停职,理由是不认真纠察官吏才会受到下面的赞扬。在这种思维逻辑下,赵继鼎不得不卸甲归田并乡居数年。
  家居期间,他参与了德州有名的 “甲申殊伪”事件,为德州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文脉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清王朝建立后,从稳定国家局势的需要出发起用了一大批明朝官吏,赵继鼎即属其一。他初授河南道监察御史。从服务清朝不忘明朝的立场出发,赵继鼎于顺治二年 (1645)四月,上书请求组织编写 《明史》和编纂 《皇清律例》。他的奏折报上之后,即得到清统治者的肯定。一个月后,朝廷即组建了以大学士冯铨为首,由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祈充格等6人组成的 《明史》总裁机构。
  这次编纂 《明史》显然有些仓促,尤其南明政权才刚刚运行,明王朝的历史还没有真正结束,所以只编出一个初稿就不得不停了下来。但这次编修 《明史》的举动,为康熙年间的官修 《明史》积聚了材料,也为清王朝的档案管理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后来,赵继鼎调大理寺丞,负责大案要案的审查定性,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再调京畿道监察御史。国子监准备将署名保送学生为鸿胪寺教习的机会安排给赵继鼎儿子赵起睿,但赵继鼎竟拒之曰: “此公典也。坐名涉私。”终不允。不久,晋升太仆寺卿,转太常寺卿,掌管宫廷养马和祭祀事务。
  在一次皇帝召见时,赵继鼎条陈时弊,所建议的问题皆得次第举行。召见结束后,由擢右副都御使很快改右都御使,主持都察院的工作。后以右都御使管户部右侍郎的事,期间督理京省钱法,挖出铜库监守自盗者,收缴脏铜千斤;挖出铸钱过程中的不法分子多名,没收脏铜4万斤。赵继鼎的忠勤事事和廉洁自律,深得清统治者青睐。在他告老还乡之时,朝廷赐驿驰归,可谓礼遇殊隆。在他去世时,皇帝遣官谕祭,葬礼隆重奢华。
  赵继鼎为人处世重情义轻金钱。他曾对人说: “藏笥惟金,不如瓦砾。瓦砾可蔽风雨,金能乎?”又说, “食惟充腹,过则疾生,衣惟适体,多则增累。而营营不厌,实为可嗤”。他童年丧父,少年丧母。成名后,事继母如亲慈。至于治弟丧,嫁弟女,视异母弟无不备极其至。曾学范仲淹置祭田20余顷,所得收入用作族内学子们的学费,促进了家族的读书氛围,后来他的儿孙接连考出5名举人和1名进士。
  赵继鼎是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焦点人物之一。虽然他为明清社会,尤其为德州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受封建帝王所倡导的忠君原则影响,他的事迹很少受到宣传。虽然康熙 《德州志》中有他的传记,也收录了他死后皇帝发来的谕祭文,但从乾隆 《德州志》开始,他的名字在德州地方志籍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对赵继鼎受到的这种不公正待遇,今天的人们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应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渔洋门下赵善庆

  十一世传人赵善庆 (1667-1718) ,字怡斋,少颖悟,工举子业,但屡试不中,不得已捐官为国子监助教。当考试授官时,文不加点,一会儿的功夫写就了2篇。国子监祭酒彭先生觉得奇怪,叹曰: “如此才而不第,是谁过矣?然今真不愧助教矣。”不久,升任国子监学正。
  几年后,赵善庆因考虑到自己的3个弟弟和儿子都是刚上私塾,害怕他们的学业得不到好的师承,于是请长假归里,亲自督课他们的学业。在他的教授和督促下,弟弟赵时中、儿子赵在经,分别考中康熙五十年 (1711)、五十三年 (1714)的顺天府乡试举人。三弟和四弟,皆能文章,也有时名。
  回到国子监工作数年后,当迁工部都水司郎中,但吏部的办事人员却将这个职务偷偷换成他人,仅授赵善庆为大理司郎中,十分气愤的赵善庆具文力争。当时的吏部尚书富宁安大怒,并放出话来,非让赵善庆长跪不可。赵善庆听后笑曰: “吾不能以两膝易一官也!”不久,富宁安查实赵善庆所说为实,严肃处理了吏部的舞弊胥吏。
  在他担任大理寺郎中期间,富宁安奉命审理陕西大狱,曾专门奏请皇上,要求让赵善庆担任自己的副手。工作中,富宁安并对赵善庆言听计从,很快将陕西的大案要案审理完毕,赵善庆也改任户部员外郎。陕西大饥,朝廷议赈时确定成年人每日发粮三合,小孩半之。赵善庆争之曰:“三合不及一餐,加吏胥剥削,及于民无有矣。”他请求增加二合的提议,得到朝廷恩准。但灾情发生数日,赈济粮款迟迟拨付不下来。赵善庆再次上书指出: “救民水火,可缓须臾耶?请破例为之。”史书记载, “陕西的灾民得以全活,全是先生之力也”。他最后的官职是出任浙江金华府知府,这也是他为官政绩最为辉煌的时期。
  在赵善庆任职期间,一是建 “七贤祠”,祀朱子、东莱、南轩及何、王、金、许四子,集诸生肄业其中;二是明断天溪盗矿之狱,使大量无辜百姓免去牢狱之灾。原来,此地风俗好讼,有不少人是因争建坟墓被人举报为盗矿,而被抓进监狱的。抓进监狱的人,死者十有二三。先前的两任知府,都没有发现这个玄机。赵善庆查实后,积极与按察使司沟通,使许多无辜百姓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为此,天溪人在赵善庆病重时就开始为他建祠设祭;第三,便是在大水之年,用以往罚没的稻米,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赈济灾民,既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又使无粮百姓度过了生活难关。在赵善庆死后,当老百姓 “郡人罢市哭累日”。其儿子赵在经奉他的灵柩东归,老百姓哭送至祠下者有万人之多。
  赵善庆不仅宦绩显著,而且以诗文著称。早年拜康熙朝诗坛盟主王渔洋学诗,是重要的 “神韵派”诗人之一,著有 《重知堂诗》,被列入 《四库全书书目》。该诗集为王士禛先生亲自删定,书前有王士禛所作的 《序》。赵善庆生前与著名诗人冯廷櫆、赵执信交好,还擅长诗歌评论。他曾与有 “海内宗匠”之称的同里文人孙勷同官京师,过从无间,后来竟成为儿女亲家。
  据德州文史资料记载,解放前苏禄王墓前的大殿中挂有赵善庆的正楷楹联,“梯山航海朝丹阙,赤授金章拜凤楼”。这幅楹联悬挂在身穿永乐皇帝御赐龙袍的苏禄王画像两侧,为大殿增添了无限的庄严肃穆。 (未完待续)
□本报特约撰稿人张明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明清时期赵辛庄的赵氏家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