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战示意图
王佐 (1384-1449) ,字孟辅,海丰人 (今山东庆云县)。明永乐九年 (1411)中举,入太学,遂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
宽厚仁慈,为世人敬仰
永乐十六年 (1418),升任史科给事中,在皇帝的召见中,王佐以奏对详雅,仪表端庄,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孙朱瞻基的青睐。
宣德元年 (1426),朱瞻基成为皇帝,很快就越级提升王佐为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当年,宣德皇帝御驾亲征,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后,欲清理朱高煦余党,王佐极力反对扩大株连范围,宣德皇帝才放宽了查治的力度。
宣德二年,超拜户部右侍郎。以太仓、临清、德州、淮、徐诸仓多积弊,敕佐巡视。平江伯陈瑄言,漕卒十二万人,岁漕艰苦,乞佥南方民如军数,更番转运。诏王佐就瑄及黄福议之。王佐还奏,东南民力已困,建议要休养生息。
英宗初立,出镇河南。奏言军卫收纳税粮,奸弊百出,请变其制。廷议自边卫外,皆改隶有司。寻召还,命督理甘肃军饷。正统元年理长芦盐课,三年提督京师及通州仓场,所到之处无论事情大小都会亲自办理。明正统六年 (1441)王佐受理部务,遂晋尚书。六年又兼署吏部。
当时战事频繁,时军旅四出,耗费动以钜万,耗费巨大,国库财力匮乏,全靠王佐从容调剂,节缩有方,国库不致空虚。府库空虚。王佐从容调剂,节缩有方。在户部久,不为赫赫名,而宽厚有度,政务纠纷,未尝废学,人称其君子。
两度力阻英宗卫国
明正统十四年初 (1449)瓦剌大举入侵,大同官兵连连失利,所有塞外城堡,瓦剌大军一到,便全部陷落。边境警报日日不断传到朝中。朝廷派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领、各率兵一万人.前往抵御。太监王振劝皇帝御驾亲征。遭到吏部尚书王直和王佐等人极力反对,但英宗不予理睬,并命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学士曹鼐、张益等人从征。
八月初一,大军抵达大同。因先已得报,瓦刺兵马假装退避,以诱敌深入。王振踌躇满志,还想继续北上,遭到了众臣的抵制。尚书王佐、邝野整日跪伏在草丛中,请求皇帝南还,钦天监正彭德清更以天象变化提出了警告。又被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出战阳河口全军覆没,这才有兵马南还的意思。
第二天,留广宁伯刘安镇守大同,大军班师回京。大同总兵郭登告诉学士曹鼐等,皇帝车驾南还应走紫荆关,这样才可能不会遇到危险。但王振不知兵,对可能出现的追兵也不可能有所预见,在他看来,危险尚远,何况出征以来,连个敌影都未见过,根本不肯采纳这个意见。皇帝车驾停驻于土木堡,由于此地地势较高,附近没有水源,又正当敌人进军的要冲之路。在想要车驾起行时,敌军已经逼近。敌军从土木堡附近的麻谷口进攻,守口的都指挥郭懋抵敌拒战一整夜,已经无力再抵挡了。
这时总兵杨洪领兵驻于宣府,有人劝杨洪赶紧出兵冲击敌军的包围,让皇帝车驾能突围出来。可贪生怕死的杨洪却下令禁闭城门,不肯出兵。敌军从四面围攻上来,官军兵卒争先奔逃,溃不成军。皇帝与其亲兵乘马突围不出,被敌军冲散,促拥而去。二十余万大军全军覆灭,大量器械、粮草等辎重被全部缴获。英宗率亲兵突围无果,终致被俘。王佐殉难,时年65岁。
1450年 (景泰元年)追赠王佐少保,恭禄大夫,成化初,谥忠简,封长子道为户部之事,封次子为检查御史,赐祭田九顷。建祠堂于庆云县枣园桥西。
建祠堂以示哀思
明英宗皇帝为纪念土木堡之变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王佐,特钦命兴建忠烈王公祠。祠堂仿北京故宫样式规模建设,程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样式精美,在当时堪称一绝。
正殿的南正门悬挂黄色、四周龙围的横匾“赐谥忠简”。大殿正中,王佐身着血色黄袍,目光炯炯,正襟危坐,黄袍上的龙案依稀可见,衣角有一处尚未被血色染红,露在外面。王佐像高两米有余,两侧雕家将各一尊,东捧血诏圣旨为王忠,西握玉玺大印为王义,二家将威然立在两旁,以尽臣子忠义之心。
在乾隆年礼部右侍郎齐召南所著的 《显忠祠崇祀忠臣考》中,王佐也被排在殉难官员的第一位。
然而,令人倍感痛心和遗憾的是,忠烈王公祠已于1966年被毁,祠内文物及先人雕像已丢失贻尽,到现在,王公祠的遗址已彻底长眠地下,且能够亲眼目睹祠堂全貌的人也已寥寥无几,但令人倍感欣慰的是,王公祠的宏伟形象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王佐的英雄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被时间风化,而是长存后人心中,且形象日益高大。
□李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