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爱在阳光下
作者:王恩慧本报

爱心联谊让孩子们成为好朋友。 郭庆萍摄



“爱心妈妈”董女士认真记录下余文杰的信息。郭庆萍摄



杨文达把礼物送给留守孩子。郭庆萍摄



  7月24日,本报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发起的“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活动走进禹城市鸣禹小学,与该校30名留守儿童举行了爱心联谊——
  程吉良、冯光瑞、孟祥晨,这些来自禹城农村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所就读的禹城市鸣禹小学也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 7月24日,由本报联合共青团德州市委、市妇联、市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的 “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活动走进该校,志愿者们和孩子们心手相牵,传递阳光下的关爱。

站在同一个舞台

  过去一周,德城区天衢东路小学的杨文达每天傍晚都会去烧烤店门口捡矿泉水瓶子,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留守孩子送一份礼物。活动前一天,杨文达把捡的瓶子卖掉,挣了10元钱,他为留守孩子购买了铅笔和文具盒。
  来之前,吴天择也为留守孩子准备了礼物。他用自己平时参加演出的收入为孩子们买了满满一大包零食。
  联谊会上,包括杨文达和吴天择在内,来自城市的11名儿童为留守孩子表演了歌曲、快板、舞蹈等节目,鸣禹小学的孩子们也精心准备了京剧,每个孩子的表演都赢得了阵阵掌声。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们显得并不陌生,气氛非常热烈。
  表演结束后,杨文达高兴地把自己准备的礼物送给了当地的小朋友,由于太兴奋,他没有来得及问小朋友叫什么。

心与心的温暖

  鸣禹小学四年级2班的余文杰,父母在湖北打工,平时很少回家,每次放假只能跟着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宋秀萍老师说,余文杰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很好,由于缺少关爱,有时候显得很孤独。
  了解到余文杰的情况以后,“爱心妈妈”董女士很受触动。她的女儿比余文杰小两岁,她觉得对于孩子们来说,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缺少了父母的关爱,虽然是他们过早地学会了独立,但也会让他们感到孤立无助。活动现场,董女士把自己带去的礼物送给了余文杰,她的女儿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姐姐。 “以后我们会经常和文杰联系,建立一种长期的帮扶关系。 ”董女士说。
  活动中,同行的志愿者也把各自带去的礼物送到留守的孩子们手中。接过礼物后,孟祥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个9岁的男孩和他的同学们一样,这一刻被浓浓的爱包围着。
  这次公益行动,德州市新华集团、汇一汽贸园、英翔视光眼镜、德州木林森声乐培训中心、禹城市鸿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禹城贸易大厦等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参与其中,为留守孩子们送来学习、生活物品。

自信勇气拥抱

  “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看上去都很健康,他们更需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在“快乐童年”主题活动后,德州市丰睿信息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王霞说。
  在所有孩子共同进行的 “今天我最棒”环节中,来自城市的孩子动作更整齐,声音更自信,而鸣禹小学的孩子则显得有些拘谨。于是 ,王霞引导所有的孩子走到一起,让他们拉起左右伙伴的手围成一个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跟着音乐一起舞动。这时,留守孩子也逐渐融入到互动中,有的还自告奋勇地带头游戏。
  “不管是否熟悉,孩子们的内心其实都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新朋友渴望认识,这是他们性格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地放大他们性格里的这部分特点,让他们勇敢自信起来。 ”
  活动进行到“同舟共济”环节的时候,现场的气氛变得非常热闹,所有的孩子热情地拥抱在一起。当王霞宣布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孩子们仍然未尽兴,紧紧握在一起的小手不愿意松开。
  “留守儿童和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一样,有快乐,有渴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梦想,我们要带着真诚与爱意去帮助他们,他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

网聚爱的力量

  当天,德州新闻网兴德论坛的10名爱心网友也自发组织来到鸣禹小学,为孩子们送来了水果、牛奶等食品,志愿者王旭还把女儿的玩具、衣物送给了这里的孩子们。
  这次公益活动,德州新闻网第一次通过新开发的兴德论坛手机客户端即时进行了图文直播。在近两个小时的直播互动中,点击量超过了4000次,截至目前该活动的点击量超过了10000次。
  网友鸢儿跟帖:一颗颗友善的心灵,一个个感动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真情的存在,我们呼唤这种爱的力量,传递社会上的温暖与关怀。
  这一天,对于这些留守的孩子来说很短暂,当志愿者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显得有些失落。志愿者们表示,他们将会长期关注这些孩子们。
  这次的公益行动,让孩子们感受了超越血缘却无私博大的爱,这种爱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会产生正面能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王恩慧 本报通讯员 王磊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爱在阳光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