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亲人眼中的任继愈
作者:张晓航本报

任继愈的家庭照。



任继周



任重



任远



任佶



  在任继愈研究会成立之际,任继愈先生的弟弟任继周、儿子任重、女儿任远、侄子任佶来到家乡平原,为我们讲述了这位学术大师生前的点滴往事——

  任继周:二哥于我,亦兄亦父,亦师亦友

  “亦兄亦父,亦师亦友。 ”88岁的任继周先生清楚地记得三年前他为二哥任继愈题写的挽联上的这句话。“我们两个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开,我的生活里处处都有他的影子。 ”任继周的相貌与任继愈颇有几分神似,他的话语中充满怀念之情。
  任继周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任继周刚开始识字的时候,长他8岁的任继愈正在读小学,那时候任继周经常会识读家中张贴的对联,可他有些字的发音不够准确,任继愈每天放学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教他发音、教他识字,那时候的任继周还不会想到,在今后的岁月中,二哥任继愈给他的影响会绵远不断地持续将近90年。
  任继愈读初中时,在县立高中住校,周末或者节假日才回家,任继周说,每次二哥回家,他感觉像过节一样。 “那时候他非常会玩儿,能玩儿出很多花样。 ”任继周露出开心的笑容:二哥会把两个圆顶帽中间充上棉花缝起来,与他一起隔着一面墙打“排球”;二哥会从县城买了鸽子和鸽子哨,两人一起望着鸽子伴着悠扬的哨声遨游天空;二哥会买来折扇,让他题上歪歪斜斜的字迹然后随身携带…… “因为有了这样‘会玩儿’的哥哥,我的童年可以说非常美好。 ”任继周说。
  任继周在四川江津读初中时,任继愈在四川南溪读研究生,兄弟二人书信往来频繁,但任继愈总不放心弟弟的生活学习状况,有一次便乘船前来看望。由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物资贫乏,任继愈看到弟弟成绩很好但骨瘦如柴,当即决定,送弟弟去大后方最著名的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并给他承担学费、补助伙食。任继周来到南开中学时,任继愈研究生刚毕业,在西南联大当讲师,工资微薄,而弟弟的学费至少是他10个月的工资。任继周至今仍不知道,二哥当年是怎么承担下来的,只知道那时候的二哥生活异常节俭甚至窘迫。
  在任继愈的支援下,任继周拼命学习,也是在任继愈的建议下,任继周走上了研究农学的道路。岁月如梭,到如今,任继周已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继周回忆说:“虽然我们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进取的精神,宽容坦然的心态一直影响着我。直到他去世后,我仍然感觉他似乎天天在我身边,默默地、审慎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时不时给予我指导,时不时给予我鼓励……”

  任重、任远:父亲的教育“润物无声”

  在任继愈先生的生命中,教育是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教育能拯救愚昧,创新未来,他对教育有着特殊的责任感。在女儿任远、儿子任重的回忆中,父亲的教育是 “润物无声”式的。
  任继愈的墓前有一块形状自然、不加雕琢的碑,碑上有一行字——“生而有涯,学无止境”,这同时也是任远的座右铭。任远说,父亲看重学习,但从不看重成绩,“重要的是你努力去学了,感觉学到东西了”。任重小学时曾兴奋地拿着“双百”的成绩单向父亲“报喜”,让年幼的任重失望的是,父亲对此基本不做评价,“当然,父亲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成绩差的时候他也不会批评。 ”任重笑着说。
  不过问成绩,并不是一种放任。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任继愈就经常给他们列一些书单,“那时候我们有些字都还不认识,父亲告诉我们根据上下文意思能读下去就好,多读几遍,慢慢就会明白,他强调自学的作用。 ”任重说。
  “父亲也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 ”任重回忆说,他们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们去公园玩,在公园里,父亲教他们辨识各种各样的花鸟昆虫。有一次,父亲和他捡到了别人扔掉的一把马莲,父子二人一起将其种在自家院子里,夏天院子里开出淡紫色的花儿,很是漂亮。父亲还让他制作半导体收音机,任重做出来后,父亲稍加改造,这个收音机在家里用了很久。
  在他们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困难,那时候,是父亲的鼓励让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行。1995年,任远在加拿大做博士论文,那篇论文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这一阶段,父亲频繁地给她写信,告诉她“跑完这万米长跑的最后一圈,就是胜利”,信中除这些鼓励的话之外,更多的则是拉家常,比如 “窗外的野猫,猫妈妈生了4只小猫,整天在我院子里跑”,还有“今天又见到谁了,他给你了一套邮票”等这些小事,远在异国的任远看到这些,温暖从心中升起。 “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真情鼓励。 ”任远说。
  关于儿女未来的发展,姐弟二人说,在事业上父亲对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期望。 “我父亲并不在乎你做什么,不用必须成名成家,必须做学者,他不在乎。他说你们都发展的很好,都是正直的、很好的人,这很重要。做人很重要,至于说从事什么工作,那不太重要。 ”任远说。如今,任远已是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教授,任重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职,在学术上也有所成就,采访的最后,他们告诉记者,父亲的教育是“润物无声”式的,他带给我们的影响三天三夜也说不尽。

  任佶:伯父的影响让我受益终生

  任佶说,伯父对他的影响应从父辈说起。 1938年,任佶的父亲、任继愈的三弟任继亮读完高中一年级便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就读一年后,一次旅途中,他遇到身在重庆的二哥任继愈。在这次仓促的会面中,任继愈果断劝说任继亮回到中学读完高中,再考一所好一点的大学,任继亮被二哥说服了,便从大学二年级退学到高中二年级,两年后考取了西南联大经济系。后来,再说起这件事情,任继亮不禁感慨:“可以说,二哥帮我做了此生最重要的决定。 ”
  任佶说,这件往事让他深受震撼,伯父这种对于学问、对于学习的执着精神让他受益匪浅。而以后与伯父的交流中,他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伯父为人为学的精神。 “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任佶喜欢用《曾国藩家书》中的这 8个字评价伯父,发生在伯父身上的两件事让任佶终生难忘。
  1971年,由于劳累过度,任继愈右眼患上视网膜局部脱落,而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失败,任继愈的右眼失明。 1973年,任继愈的眼睛再受打击,他的左眼也患上了局部视网膜脱落。所幸的是,这次手术成功了,但他的左眼仅有0.6的视力。医生说,一定不能让眼睛太劳累,否则可能会失明。对于每天遨游于书海的学者,这只眼睛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可没想到,任继愈出院以后,马上投入了工作。 “伯父的习惯是每天凌晨4点起床在灯下写作,用这一只有残疾的眼,伯父坚持这样的工作习惯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伯父究竟写出了几十万字或数百万字或更多,我无法统计,只是每当我看到伯父的新作时,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年迈的老人吃力地眯着眼睛,在灯光下爬格子的形象。 ”任佶说。
  如此执着坚持了几十年后,2009年,这位疲惫的老人的身体终于承受不住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任继愈想到的仍然是工作,任佶记得,最后的时刻,伯父处于昏迷状态,有时会出现幻觉,任佶回忆“有一次,他突然问,大会谁在发言,讲的什么?为了不让他失望,我们就编了几句,说是哪位老师在发言,讲的是什么。他听了后评价说,讲得好,应该这样去认识问题。他又问我们怎么发言的,我们又编了几句,他听了后不满意,认真地说,书读得太少了。 ”
  “伯父就这样在‘工作’中走了,他的精神与品质,够我一生受用。 ”任佶说道。
□本报记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金吉鑫 金俊莉 李静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亲人眼中的任继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