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20608期 >> 第1版:新闻
要帮大伙儿“挣钱”
  

5月25日 星期五 晴

驻村必须办实事


  今天早晨,我到单位的时间特别早,心情比较激动,因为今天上午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集中到村报到。
  八点钟从单位准时出发,八点四十分到达伦镇镇政府,同党委书记和镇长见面后,由总支书记带领我到任职的凤吾社区和社区书记杨胜军接上头。初到凤吾社区,感觉村容村貌非常好,村民非常热情、朴实。杨书记简单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凤吾社区由张凤吾村、沈屯村、小辛村三个自然村组成,有335户1300余人,党员36名,农民人均耕地1.7亩……听完介绍后,村文书杨迅带领我到临时居住的地方看了一下,屋子收拾的干净明亮,看后感觉心里热乎乎的,想到村民们的热情,我心里有了无形的压力,自己如果干不好,对得起村民们的热情期待吗?心里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来凤吾社区任“第一书记”,我要真真正正把自己当做一名村民来思考问题。走访中我给大家发放了随身携带的便民服务卡,联系卡上有我的手机号码,有事找我只需要一个电话。通过了解,现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最关心的焦点问题是留守人员创业、产业结构单一和农民科技知识匮乏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困扰凤吾社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听大家讲完,我耐心地解释,我这次来驻村给大家办好事、实事,更重要的,不是直接给“送钱”,而是帮助大家“挣钱”,有个长久的致富门路,这需要咱们一起努力。对于大家的意见我一一做了记录,回去后将整理出来尽力协调。
5月28日 星期一 多云

“第一书记”要多关心困难群众


  在和社区书记的聊天中得知,张凤吾村的陈月秋家是低保户,生活非常困难,今早吃过饭,我就去到他家走访。两间破败的土坯房,几件老旧的家具,从院子外面看竟像是荒弃多年的老宅子。
  聊天中得知,今年六十多岁的陈月秋常年疾病缠身,无法劳作。他和妻子无儿无女,相依为命,家里的三亩多地和家务活全靠妻子一人起早贪黑的忙活,全家每年的收入仅仅六千块钱左右,而陈秋月每年的医药费就要花销五千多元。我当时听到这里,心里说不出的酸涩。
  说起过几天的麦收,陈月秋的妻子每到这时候都犯愁,为了节省联合收割机费用,她打算自己下地干活。我会积极和社区党支部沟通,争取能为这样的低保户承担这部分费用。同时,我会和市里的民政部门取得联系,及早的帮陈月秋申请下大病医疗救助金。虽然生活很艰难,但陈月秋夫妇却很乐观,在村里人的帮助下他们刚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打算贩卖饲料。
  临走时,我给他留下了一张我的便民服务卡,叮嘱他有事一定要给我打电话,只要我能尽一份力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作为“第一书记”,我应当尽可能地去帮助这些困难户,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去送温暖送爱心,特别是要让他家有个稳定的收入。
5月31日 星期四 晴

与百姓心贴心交流


  走基层最忌讳“黑脸书记”下乡来,要脱下西装,换下皮鞋,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走访以来,我每走进一家,进门总是先热情地叫一声大爷或大娘,避开主宾座位,抢坐到炕头或小板凳上,不能有大话、套话、官话,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走访中,我发现了影响发展的“症结”: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满、小富即安;产业结构不优,一产演“独角”、二产没“舞台”;三产难“登场”;社区干部“双带”能力不强,忙于社区日常事务,疏于社区经济发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几天的入户走访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我撰写了一份初步的《调研报告》。凤吾社区集体基础薄弱,是个典型的农业种植村,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群众致富门路较少,虽然大多数农民致富的愿望迫切,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技术特长,年复一年地在小农经济这个模式中循环进行。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村庄,发展都是第一位的。作为一名到村任职干部,只有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只有经济发展了,增收渠道多了,农民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我是这样想的:一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定期定时播放有关科技教育片和举办培训班,使70%以上的干部群众掌握1至2门致富技术。二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挖掘优势,引导部分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脱离出来,发展畜牧养殖业。三是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部分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脱离出来,发展畜牧养殖业。四是抓好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市场观念。“走出去、请进来”,帮助村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姜宝兵 (禹城市林业局副局长、伦镇凤吾社区“第一书记”)
赵帅 整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要帮大伙儿“挣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