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电信诈骗也逐渐演化为集团化、智能化、职业化、高科技、跨区域甚至跨国的高智商犯罪——
电波里的诈骗幽灵

绘图 曹戈





  1月5日,家住德城区的宋女士家中的座机响起。
  “北京法院有你的一张传票要强制执行。”一男子的声音从话筒传出,宋女士发懵了半晌。没过多久,宋女士的手机上又接到一个自称 “北京公安局”的来电,再次 “告知”她 “涉嫌境外诈骗”,并 “责令”她到建行开通手机银行,并把银行卡上所有的钱转到建行账号上,以便 “观察资金流量”。
  乱了方寸的宋女士一一照办,当19万余元彻底 “蒸发”之后,宋女士如梦方醒,发觉中了电信诈骗的招儿。
  这是目前我市涉案金额较大的一起电信诈骗案例。电信诈骗自于南部沿海地区诞生以来,迅速向内陆蔓延,如今已遍布全国。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电信诈骗也逐渐演化为集团化、智能化、职业化、高科技、跨区域甚至跨国的高智商犯罪。

  数种骗术轮番上阵 “迷人眼”

  电信诈骗手段往往花样迭出: 1月2日,石先生收到一条短信,告知自己成了《6+1》栏目的 “幸运观众”。被欢喜冲昏头脑的石先生拨通了对方提供的电话。对方先让他交1850元的邮寄费,后又以各种名义让石先生向两个账户打款总计10万余元。等钱汇出去之后,石先生才发现自己受骗了……
  2月26日,正为缺钱发愁的张先生接到一条提供贷款的短信,他按照短信要求汇出去了1.7万元的 “保证金”后,发现被骗……
  4月10日至11日间,王女士通过QQ“结识”了一位 “香港博彩协会主管”。“主管”先是口若悬河大谈 “前端”的投资理念,而后以投资博彩高额获利的名义,先后骗走了王女士现金3.4万元……
  从 “转账”、 “冒充熟人”,发展到“贷款”、 “网购”,甚至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军警等,近年来,电信诈骗的 “骗术”在逐渐加重迷惑的砝码。
  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大队长张明介绍称,自电信诈骗出现,骗术名目就在不断更新。每过一段时期,警方就会接到关于新 “骗术”的报警电话,至今已衍生出多个变种,诸如电话欠费;银行卡消费;银行转账;猜猜我是谁;车船退税;虚构绑架;虚构紧急情况;网络荐股;盗用QQ借款;贷款信息;中奖信息;冒充领导;无偿提供低息贷款;冒充黑社会敲诈;高薪招聘;销售廉价违法物品;电话交友;违禁邮件诈骗等等。
  张明认为,虽然电信诈骗名目繁多,然而从骗局设计的出发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利用人们贪占小便宜的心理,布下甜蜜的陷阱,以中奖信息、网络荐股、退税等名义,引诱受害人转账;一种是利用人们重视亲情的心理,通过冒充领导、好友,虚构绑架等方式,实施诈骗;一种是利用了人们遭遇意外时恐惧慌乱的心理,虚构紧急情况进行犯罪。

  专业团伙犯罪破案难、追赃难、铲除难


  近日,大陆和台湾警方联手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斯里兰卡、斐济等6国警方,采取集中统一行动,成功摧毁一个跨国跨两岸电信诈骗犯罪集团,抓获犯罪嫌疑人近500人。在我市,公安机关也一直对电信诈骗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但狡猾的犯罪分子也在不断翻新作案骗术,为警方破案、追赃、铲除电信诈骗增加了难度。
  警方介绍称,电信诈骗犯罪以非接触性的方式作案,过程隐蔽性大、信息链错综复杂且有较大作案范围及空间。发短信、打电话的号码都是虚拟的;银行账号是犯罪分子用伪造身份证办理的,根本查不到“真身”。侦办一起电信诈骗,公安机关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警力、经费,同时需要银行、电信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繁琐的侦破。
  资料显示,当前的电信诈骗多以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运转,有团伙负责设计诈骗方案;有团伙负责提供虚拟网络电话来伪装真实来电号码;有团伙冒充公安部门、电信部门拨打接听电话,实施诈骗;有团伙负责将赃款迅速转账,分到数十个账户;有团伙负责分散提款。
  从全国破获的同类案件来看,对宋女士设骗局的犯罪分子,很可能不是一人,而是一个分工详细的诈骗团伙。宋女士接到的第一通电话,只是整个犯罪“剧本”的开端,由产业链中的一个团伙先期完成;为了增强迷惑性,另一个团伙又会冒充公安部门实施第二轮诈骗;待受害人上当汇款之后,又会有团伙迅速将款项 “化整为零”,存入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十几个银行账户里,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洗钱”,为警方追赃增加了难度。
  电信诈骗成本低,回报高,也是电信诈骗泛滥的一大因素。犯罪团伙只要花很少的费用,就可以通过非法电信运营商开通VOIP网络电话,绑定任何一个电话号码,让这个号码显示在接电话人的电话上,然后大范围、地毯式发布信息,一旦得手,往往能钓到 “大鱼”。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最好的打击手段是防范


  对于许多市民而言,电信诈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市民接二连三的 “中招儿”。
  目前,结合全省、全国此类犯罪的特点,有8类诈骗手段比较突出:保全银行账号类、银行卡涉嫌犯罪类、购车退税类、冒充熟人类、贷款收手续费类、冒充军警订货类、网上购物类和中奖手续费类。
  警方分析,犯罪分子实施诈骗之前,通常设计好一个环环相扣的 “剧本”,通过层层细致的分工,异地、非接触性作案,有时会故意制造某种工作环境的声音,让不明真相的受害者在不停的转接电话中麻痹大意,失去警惕。
  以 “银行卡涉嫌犯罪”为例,骗局设计者显然了解电信、公安、银行、法院等相关机构的工作方式,同时,对受害者的心理动向了如指掌。
  根据设计好的剧本,如果被害人对银行卡转账提出质疑时,骗子们马上对语气进行处理:要么和蔼可亲,要么口气强硬,软硬兼施。如果被害人仍在迟疑之时,骗子们往往会将电话转至所谓的 “公安部门” ,甚至 “检察机关” 、“法院”,再由这些 “部门的负责人”继续进行诱骗。
  虽然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犯罪分子屡打不绝,大小骗术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百姓的利益,但也并不是无懈可击。警方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是对电信诈骗最好的打击。市民如果收到诈骗短信、接听到诈骗电话时,一定要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对 “意外之财”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轻信 “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对含混不清的信息要进行核实,多咨询身边的亲友或警方;遇到 “突发状况”不要惊慌,不要被犯罪分子的谎言吓倒;如果有市民不幸被电信诈骗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向公安机关报案,尽量减少损失。
□本报记者 任立松

相关链接
8类常见电信诈骗要当心

  近期,电信诈骗犯罪不断翻新的诈骗花样让相当一部分警惕性不高的群众上当受骗。据警方介绍,在电信诈骗案中,有8类诈骗手段较为常见,分别为:保全银行账号类、银行卡涉嫌犯罪类、购车退税类、冒充熟人类、贷款收手续费类、冒充军警订货类、网上购物类和中奖手续费类等。

你的账号有安全隐患


  这种诈骗的惯用伎俩是冒充银行工作人员,称受害人的账号存在安全隐患,诱导受害者拨打由其提供的金融机构或公安机关的电话,这个过程中,骗子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或诱导受害人向骗子的卡上转账,实施犯罪。

法院有你的传票


  骗子冒充公安、法院等工作人员,以受害人的账号涉嫌犯罪(如:贩毒、洗钱等)为由,称要冻结账户,要求受害人将账户中的钱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骗取钱财。民警提醒市民,法院送达传票一般以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通知当事人,并会详细列出当事人涉及的案件、何时开庭等信息,不会利用声控台语音提示当事人,同时,公检法机关之间的电话根本不能直接转接,也不会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调查取证,更不会设置所谓的“安全账户”,如果市民收到此类“安全账户”的电话,可以断定这就是个陷阱。市民收到电话时,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要拨打对方提供的号码查询,以免进入骗子的圈套。

退还你车辆购置税


  这种诈骗手法一般是冒充税务局等国家工作人员,以退车辆购置税的名义,利用受害人对ATM机操作不熟,诱导受害人在ATM机上操作,向犯罪嫌疑人的卡上转账。

我是你的某某朋友,借钱周转一下


  此类诈骗往往通过打电话或者QQ聊天套近乎,然后以遇到困难急需用钱为名,骗取钱财。因此,市民在QQ上收到亲朋好友的汇款要求时,一定要认真核实对方身份,比如给对方常用的号码打个电话,或者给对方提点验证问题,一看有猫腻,应立马停止交谈并报警。对于“模棱两可”或不怎么交往的“朋友”更需要提高警惕。

可以向你提供贷款

  骗子通过发布虚假贷款信息,以缴纳手续费、利息或者保证金的形式骗取钱财。

我是某部队领导,向你订购货物


  这种诈骗手法一般是骗子冒充部队等机关的工作人员,订购商品,后假冒供应商通过缴纳定金或者贷款的方式骗取钱财。

网上购物预交定金

  如今,网上购物日渐盛行,由于不是面对面交易,给许多骗子行骗留下可乘之机。骗子们往往通过在网上发布虚假商品信息,之后以交押金为名,套取消费者的钱财。民警提醒市民,在网上购物,一定要在正规的网站进行,切不可轻易相信小网站的销售信息,更不能不经考察,先将钱汇过去。

你的手机号码中奖了

  通过QQ、购物网站或者手机短信发布中奖信息,然后以需要缴税、风险保证金等形式骗取钱财是骗子们另一种惯用伎俩。这种诈骗手段牢牢抓住一些市民贪图便宜的心理,一步步设下圈套,让受害人上当。广大市民不要轻易相信 “天上掉馅饼”的事,对于中奖类信息一定保持冷静。如果对方提出汇款要求,极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圈套。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电波里的诈骗幽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