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袁桥镇东地屋刘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将140亩耕地集约化管理——
38户村民种地不操心
作者:路龙帅本报
  □本报记者路龙帅本报通讯员刘铭
  10月18日,袁桥镇东地屋刘村的庄稼地里,一派丰收景象。村党支部书记刘炳东正张罗着大型联合收割机对合作社的140余亩玉米进行收割。几天后,合作社的全部耕地就完成了秋收秋种。“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现在地越种越多,人却越来越省劲儿了。 ”谈及合作社的好处,今年57岁的刘炳武滔滔不绝。
  东地屋刘村是一个仅有200多口人、500多亩地的小村,位于袁桥镇东南部,村东毗邻陵城区,距离镇政府10公里。由于地形地貌原因,能耕种庄稼的土地上并不多。
  2017年,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村里38户村民入社,将140余亩耕地集约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合作社统一供种,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都是合作社订的,一亩地比俺们自己买的话要便宜10多元钱呢! ”刘炳武说,合作社采用统一种植模式,从耕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再到收割售卖全部都由合作社组织,省时、省钱、省力。
  刘炳武算了一笔账,成立合作社之后,播种、收割,每季每亩地能节省10元到20元,施肥每亩地能节省几十元,外加统一喷洒农药,140多亩地仅种植成本就能比之前节省几千元。而且,村里还专门聘请种植技术好的村民作为合作社监管员,对耕地专业化管理。“我也是合作社的监管员。 ”刘炳武自豪地说,他种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原来总是他家收成高,现在他把这套方法用到合作社里,带大伙儿一块增产增收。
  今年,合作社种上玉米后,刘炳武到地里一看,感觉苗间距太小,立马向合作社提了建议,后来大家一起商量,对玉米苗进行间距调整,结果今年的玉米亩产达到600多公斤,按照当前的市场价计算每亩地的收成能达1500元。
  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村“两委”班子成员也几乎把工作地点搬到了地里,有空就到地里转转,看看庄稼的长势,有没有病虫害……从2018年开始,东地屋刘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收成一直居全区前列。
  问刘炳东有什么诀窍把合作社办得这么好?“我还真说不上啥来,可能就是我们啥也不图,就为了老百姓们日子过得好吧! ”刘炳东说。也正是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的初心。
  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党组织引领功能,大力推行“党支部+”,充分利用党支部联系服务群众、发展能力强的优势,建立起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让村民的收入有增加、生活有奔头、日子有甜头。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38户村民种地不操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