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三个第一”
作者:摘自《羊城晚报》

深圳软件产业基地


  深圳不惑的密码
  8月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迎来40岁生日。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南方边陲小渔村,到国内四个一线城市之一,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奇迹般崛起,绽放夺目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40年来,深圳在发展、人才、创新三个方面尽显特区本色。
发展是第一要务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 40年来,深圳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速度”的诞生。
  上世纪80年代,陆建新参与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从1982年10月开建,高160米、共53层的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国贸大厦37个月竣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在当时绝无仅有,被世人惊叹为“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
  深圳GDP从1980年的2.7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增长了近1.4万倍。按不变价计算,2019年比1980年增长1518倍,年均增长20.7%。
  即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深圳依然勇往直前,成为上半年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GDP总值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0.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如果说,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曾让世界惊叹。那么现在,令世人瞩目的更有持续提升的“深圳质量”。
  近年来,“中国硅谷”“创新之城”已成为这个经济特区的新名片。这种变化,折射着深圳快速进化的创新生态。而这背后不变的是——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动力,始终源于已融入血脉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文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
无数英才在深圳缔造创业传奇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建立经济特区之日起,深圳就筑巢引凤,招揽各路英才前来奋
  斗、扎根。
  2019年9月,陆建新获评全国道德
  模范。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如果把
  我算作一棵小草的话,那深圳就
  是养育我的沃土。 ”
  犹记得1982年,18岁的
  他参与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从事施工测量工作。 37年来,他从最基层的测量员一步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参与承建国内7幢百层高楼中的4幢,带领团队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世界一流水平,被誉为“中国楼王”。
  深圳这方沃土,培育和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英才前来创业。任正非、马化腾、王传福、汪滔、汪建、高云峰……“牛人”不胜枚举,写就一个个非凡的创业故事。
  微信公众号“深圳发布”近日发了一条推文,文中提到: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此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建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到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也是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近五年来,深圳每年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万-50万人。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深圳已成为吸纳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生数量除北京外最多的城市。 2019年,入职华为、腾讯的清华、北大毕业生人数达459人。
  一批批海归人才前来深圳创业逐梦,国际科学大咖也青睐深圳。 2017年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布莱恩·科比尔卡领衔的两个实验室,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如今,这种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在深圳已有5家。
创新是第一动力
千余项“全国第一”在深圳创造
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今,提到深圳,必然言及创新。创新,为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0年来,深圳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保持了创新的灵魂,孕育了创新的种子。
  在诸多创新中,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尤为引人注目。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制度创新为深圳经济发展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1982年3月,蛇口工业区在各重点大学及各地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级部门调派干部的做法,首开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
  1983年,蛇口率先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职务工资加浮动工资的改革方案,从内地调入的干部职工,不论原来级别职务如何,都一律冻结在本人档案中,只作为基本工资参考。具体工资薪酬,根据本人的才能和贡献来确定。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这一改革随后迅速在全国推开,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空前迸发。
  2019年7月出台的《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率先突围“三评改革”,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形成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一类科研资金、五大专项、二十四个类别”科技计划体系。
  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从一片滩涂起步,数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前海模式”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全国首创或领先133项。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开业、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40年来,千余项“全国第一”在深圳横空出世,更多新的“第一”正在持续创造。
  科技创新,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
  2019年,深圳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授权量增速、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五项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一面旗帜。 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首次突破50%。从此以后,每年平均以“千亿元级”的速度增长。
  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基本成型。深圳目前已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头部企业”全面领跑,新锐企业多点开花,中小企业雨后春笋。世界500强数量位居全球第6位、中国第3位,其中民营企业入榜世界500强数量高居全国第一。
  创新能级持续提升。深圳建市之初,科研院所数量为零。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2260家,其中国家级118家。
  自主创新成果强势领跑。目前,深圳已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
  自2010年以来,深圳连年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达135项……
  从“改革之都”到“创新之城”——牢牢把握创新源动能,深圳,四十不惑。
(摘自《羊城晚报》)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个第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专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