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软件产业基地
深圳不惑的密码
8月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迎来40岁生日。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南方边陲小渔村,到国内四个一线城市之一,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奇迹般崛起,绽放夺目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40年来,深圳在发展、人才、创新三个方面尽显特区本色。
发展是第一要务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 40年来,深圳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速度”的诞生。
上世纪80年代,陆建新参与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从1982年10月开建,高160米、共53层的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国贸大厦37个月竣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在当时绝无仅有,被世人惊叹为“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
深圳GDP从1980年的2.7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增长了近1.4万倍。按不变价计算,2019年比1980年增长1518倍,年均增长20.7%。
即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深圳依然勇往直前,成为上半年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GDP总值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0.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如果说,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曾让世界惊叹。那么现在,令世人瞩目的更有持续提升的“深圳质量”。
近年来,“中国硅谷”“创新之城”已成为这个经济特区的新名片。这种变化,折射着深圳快速进化的创新生态。而这背后不变的是——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动力,始终源于已融入血脉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文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
无数英才在深圳缔造创业传奇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建立经济特区之日起,深圳就筑巢引凤,招揽各路英才前来奋
斗、扎根。
2019年9月,陆建新获评全国道德
模范。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如果把
我算作一棵小草的话,那深圳就
是养育我的沃土。 ”
犹记得1982年,18岁的
他参与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从事施工测量工作。 37年来,他从最基层的测量员一步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参与承建国内7幢百层高楼中的4幢,带领团队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世界一流水平,被誉为“中国楼王”。
深圳这方沃土,培育和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英才前来创业。任正非、马化腾、王传福、汪滔、汪建、高云峰……“牛人”不胜枚举,写就一个个非凡的创业故事。
微信公众号“深圳发布”近日发了一条推文,文中提到: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此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建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到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也是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近五年来,深圳每年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万-50万人。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深圳已成为吸纳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生数量除北京外最多的城市。 2019年,入职华为、腾讯的清华、北大毕业生人数达459人。
一批批海归人才前来深圳创业逐梦,国际科学大咖也青睐深圳。 2017年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布莱恩·科比尔卡领衔的两个实验室,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如今,这种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在深圳已有5家。
创新是第一动力
千余项“全国第一”在深圳创造
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今,提到深圳,必然言及创新。创新,为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0年来,深圳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保持了创新的灵魂,孕育了创新的种子。
在诸多创新中,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尤为引人注目。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制度创新为深圳经济发展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1982年3月,蛇口工业区在各重点大学及各地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级部门调派干部的做法,首开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
1983年,蛇口率先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职务工资加浮动工资的改革方案,从内地调入的干部职工,不论原来级别职务如何,都一律冻结在本人档案中,只作为基本工资参考。具体工资薪酬,根据本人的才能和贡献来确定。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这一改革随后迅速在全国推开,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空前迸发。
2019年7月出台的《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率先突围“三评改革”,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形成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一类科研资金、五大专项、二十四个类别”科技计划体系。
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从一片滩涂起步,数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前海模式”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全国首创或领先133项。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开业、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40年来,千余项“全国第一”在深圳横空出世,更多新的“第一”正在持续创造。
科技创新,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
2019年,深圳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授权量增速、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五项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一面旗帜。 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首次突破50%。从此以后,每年平均以“千亿元级”的速度增长。
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基本成型。深圳目前已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头部企业”全面领跑,新锐企业多点开花,中小企业雨后春笋。世界500强数量位居全球第6位、中国第3位,其中民营企业入榜世界500强数量高居全国第一。
创新能级持续提升。深圳建市之初,科研院所数量为零。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2260家,其中国家级118家。
自主创新成果强势领跑。目前,深圳已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
自2010年以来,深圳连年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达135项……
从“改革之都”到“创新之城”——牢牢把握创新源动能,深圳,四十不惑。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