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又闻苜蓿香
  韩永文
  开春。老伴儿在院子一角,种上了几蓬苜蓿。稍长,便掐下嫩尖,放入黄豆、绿豆,熬一锅粥。这久违而熟悉的味道,翻开了我尘封心底那些发黄的册页……
  1968年,俺村在刚刚竣工的马颊河大堤上,种上了二百多亩苜蓿。放眼望去,蓊郁葱茏,清香四溢。从此,俺与苜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人们终日为温饱而发愁。三月,青黄不接,是最难熬的日子,大多数人家已经缺粮断炊。于是,人们想到了那带有清香味道的苜蓿,便捋来充饥糊口。苜蓿,成了人们暂时维系生存的救命稻草。
  为防苜蓿遭到破坏,当时的革委会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召开村民大会,宣布:任何人不能私自撷取苜蓿,一经发现,轻则扣罚工分,重则大会批斗,游街示众。并派民兵守在桥头,路口。地里派专人昼夜看守。那些偷猎苜蓿,借苜蓿裹腹的人,纷纷遁形,退避三舍。
  我家和大多数人家一样,队里分的那点粮食,熬过一个冬春,早折腾的差不多了。于是,也借助于苜蓿赖以生存。
  那年,我大约十二三岁的光景,放学后,和两三个小伙伴儿一起,背筐出发。我们人小,不扎眼,趁夜色朦胧之际,避开桥上把守的民兵,趟水过河,躲过看守人的视线,割来苜蓿,或熬粥,或烀苜蓿饼子,或蒸苜蓿菜。一家人又能苟延残喘熬上几日。
  苜蓿,养活了我一家。我的小背筐,成了我们家当时的小“粮仓”。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天,我们弯腰割的正欢,忽听一声暴喝:“小秃崽子们,都给我站住! ”
  远处,看守老头正手持大棍快步赶来。“快跑! ”我一声吆喝,三人抓起筐和镰,仓惶逃窜,我们前边跑,老头后面追,堪堪赶上,伸手去抓我们的筐。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老头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趁此机会,我们一溜烟儿跑的无影无踪。真是好悬!等缓过气儿来才发现,我的一只鞋,不知什么时候跑丢了。
  多年后才知道,当初老人乃有意为之,注定我们有惊无险,白白害我丢了一只鞋。
  1972年,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中日贸易也敞开了大门。
  1973年4月、6月间,日商两次对俺村的苜蓿实地参观、考察,并签定了出口合同。仅此一项,为俺村年创收入达15000余元。
  二茬苜蓿,除生产队留足牲口饲料外,其余分给社员,加工成苜蓿粉,养猪、鸡、鸭、鹅等。我们的日子慢慢富裕起来,苜蓿再也不当茶饭。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壮大。几年间,队里陆续添置了新胶轮大车,一匹马,一头骡,195型柴油机两台,24马力柴油机一台,打深机井两眼。过去,因穷而讨不到老婆的大龄光棍儿,也一个个喜结良缘。这些都是苜蓿给带来的巨大变化。
  今天,又闻苜蓿香,那久违而熟悉的味道,使我仿佛又回了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唤起我多少往事的遐思。苜蓿,已深深镌刻在我心中。任沧海桑田,那纯净、本真、相依为命的馨香,是我挥不去、抹不掉的永久的记忆。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又闻苜蓿香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