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打井技术的变迁
作者:王清福
  一提到打井,一般人总会想到家中的手压井,一两个钟头就完成。浇灌农田的机井,上午开工,下午竣工,太简单了。
  在五六十年代,人们还是继承了古老的打井方法。打眼砖井可不那么简单。
  初冬,地净场光,农田已无活可干时,开始打井。先挖掘出3米来深(将近出水)的井框,再把预先钉好的环形井盘放到井框底,开始在井盘上一层层垒砖,一直垒到五六米高,这叫井苗。然后在井苗外层密缠苇梗,里外还有竖梗,使井苗抗挤耐压,增加安全系数。然后,竖起高高的滑车。下井工作的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站在泥斗里通过滑车上下井。他们在井底拼命的干上个吧小时,就得换班。拉滑车的人们小跑似的把一斗斗泥土拉出井筒,井苗露出地面的部分越来越少,井在一步步加深。井下作业那可是高风险呀!预防上面坠物,戴上柳编安全帽。遇到流沙,井苗被挤扁,那就更危险了。所以井打到一定的深度,井上总有一人专盯安全。有时突然挖到涌泉,井水急速上涨,拉滑车的人们就大跑加小跑,快速把井下的人提出井筒以保安全。还没有被提出井筒的人员,只好拽着竖梗一点点儿上爬,焦急而揪心的等待泥斗再一次垂下来。
  五八年打机井,太有意思了。十来个人把打机井的三齿锥当磨推,使底部土层变为泥浆。高高的井架上架有一个硕大的轮子,轮子上缠有用竹片接起来的传动带,人在硕大的轮子里爬上爬下,带动传动竹片把吸泥桶卸到井底,再提出地面,往斜处一拉,用一长钩一钩灌底,“哗”的一声流出半水桶泥浆。周而复始,一个来月才能打成一眼机井。只听说这种机井下木管,也没有听说此机井发挥了什么作用,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迹。这种打机井的方法,只是昙花一现,随即就凋萎了。
  而六十年代后期,打机井就务实多了。高高的三脚架,钻杆和现在的好像一样,而泥罐套在钻杆上,沉到水坑底,十来人像推石磨一样,推动钻杆带动泥罐把搅起的泥浆搅进罐里。估计罐内已满,倒推一下,用绞磨提出泥罐。再用两块特制的木板封死出口,打开灌口,放出泥浆,迅速把泥浆除走。再把空罐迅速“唧哩咣当”放下去——如此循环,十来天就能打出一眼机井。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打井技术。
  改革开放促使打井技术飞速发展。今天打机井不再用那上去下来的搅泥罐了,机械动力带动钻杆下的钻头搅泥,泥浆直接从钻杆空心抽出。三五人一天,轻轻松松的就打一眼机井。
  党的富民政策,使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更新。生产工具的更新,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华大地上,蒸蒸日上的农业大发展局面,如同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红日,以更加灿烂的辉煌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清福)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井技术的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