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双师型”队伍,强化基地建设——
“职教名城”建设加速推进


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实操演练。记者曹清摄


  

□刘校锋陈锟周涛
  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创建职教先进城市,在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上争上游。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给出了行动指南:加快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创建职教先进城市。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围绕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等,大力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共有32所,在校生总数近8万人。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蓬勃活力全面焕发。
深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教动能能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市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了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高效、全方位对接。
  产教深度融合,集团化办学成为关键一招。我市32所职业院校和800余家企业组建了德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及生物科技、制冷与空调、交通、机械、太阳能5家行业类职业教育集团,并成立京津冀鲁汽车职业教育联盟、齐鲁电梯专业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联盟等多个跨区域的职业教育联盟。
  德州交通职业中专依托专业优势,与一汽奥迪、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和技术资料,并实时更新。
  “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更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朱国材表示。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实训条件和师资优势,立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大平台,坚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面向社会培养人才。
  我市职业院校广泛开设“厂中校”,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增加新技能。另外,通过设置“校中厂”,让学生校内实习加生产,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产”和“教”在资源、信息等方面充分融合。
培养“双师”双能聚力技能提升升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呼唤技艺精湛的“大德工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的根本保证。
  “教师每年进入企业实践不少于2次,在校开展不低于1个月的新技术培训,保证授课内容与企业岗位技术同步更新。”德州交通职业中专副院长李玉明表示。在建设“双师型”队伍上,学校靶向发力,精准培养,教师通过企业考核认证后,将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作为学校定向班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根据生产岗位需求编制教材,促进学生就业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双向提升。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起教师分类分层培养体系,优师德、强教学、强实践、强科研的“一优三强”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学校于2015年1月成立了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搭建全方位立体化教师培养平台,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同时,构建起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格局,建设10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并为教师进企实践提供专项经费,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培养,全方位提升育人水平。
  我市按照类型教育需求,积极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
输输送技能人才打造职教高地地
  宁津县职业中专毕业生刘战,2019年参加宁津县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该校党委书记、校长王志刚介绍,2016年9月,省教育厅批准宁津职专设立山东省中职学校目录外专业“电梯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专业”,运行6年来,共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不仅满足了当地电梯企业的人才需求,还向天津、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输送。
  近年来,我市坚持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两条腿”走路,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方面,人才培养数量和教育发展规模全省领先;另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依靠山东德仁四方人才发展集团的雄厚实力,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建立起了强大的就业网络和自有的、成熟的就业保障体制。毕业生不仅100%包分配工作,还享有就业终身跟踪服务保障。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我市投资13亿元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和高级师范学校,每县都建立了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职教育“双证互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试点。共创建国家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13所,省品牌专业19个。
  “我们将以创建职教先进城市为目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适合德州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强化职业教育大赛基地建设,高质量承办国字号、省字号赛事;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更多学生、企业提供实习实训服务。”市教育和体育局四级调研员王俊臣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职教名城”建设加速推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教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