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防冒名顶替须破除高学历崇拜

悟空,都怪你学历低……据新华社


  10年前,河南尉氏县高二学生庞跃华拿着张志刚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进入河南省开封市电视广播大学学习。10年后,顺风顺水升到副科级,在单位一直叫 “张志刚”。 (4月14日《华商报》)
  在高校录取新生中,几乎每年都有冒名顶替的现象,罗彩霞事件绝非个案,张志刚事件也不会成为冒名顶替的终结者。每一个冒名顶替者背后就有一个权势或金钱支撑的利益集团,冒名顶替上大学,要操作成功绝非一个人或一家人便可轻易实现的,而是一个违法犯罪的利益链条。造假是对本该上大学的部分学生法定的公平受教育权利的野蛮剥夺,也是造假者对大学学历的一种扭曲的迷恋和崇拜。
  中国人历来讲究学而优则仕,古语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学历和文凭便成了部分民众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要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但学问并不代表一切,因为毕竟做事看的是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
  冒名顶替上大学,实际上是一种学历崇拜情结在作祟。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放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掌握的多少,便体现在文凭学历的高低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值得重视的是人生智慧,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并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对人民的一种关照能力时,它才能转变为人生智慧。
  回顾近几年来诸多冒名顶替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要成功地冒名顶替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很多部门。因此,一些地方的政策不公、不透明成为引发类似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个别人为了自己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惜用权力或金钱为筹码牟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冒名顶替事件的屡屡发生启示我们,整治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不能仅仅对违规者“一清了之”,更应该从源头上想办法,转变高学历崇拜心理。除了依法严惩相关当事人之外,还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破除学历迷信观念。
  □蔡正兵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防冒名顶替须破除高学历崇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声音】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