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市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先后出台了23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创业人员,如今全民创业风潮涌动,去年有1200名农民创业成功。
枣乡探“心”
——乐陵3位农民的创业故事
  “不屈”的心

  3月26日,走进乐陵市黄夹镇东树村村民李书增的远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只见6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加工塑料制品,穿着工作服的李书增也一起忙碌着。来到他的小办公室,电脑旁、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
  李书增2001年开始创业,曾办过一个棉花加工厂,因为生意不好做,前后亏了30多万元。他说: “那之后,差点爬不起来了。家里人叫我卖掉厂子,我就是不听,他们开始叫我 ‘说不通’。”
  有一次,李书增从天津回来,在车上认识了一个五金厂副总经理,这位副总请李书增为他们厂生产配套的塑料制品。回家考虑了一番后,李书增拿出所有积蓄,买回2台注塑机, 请了五六个人,办起塑料制品加工厂。企业开始时挺顺利,可在2003年却因为选择原料出事,资金赔了个精光,还背负了10多万元的债务。老婆求他不要再折腾了,但他死活不听。 “说不通”于是成了他的外号。
  在政府的帮扶下,李书增又筹集了一笔钱,重新联系客户,并马上更换设备,转向塑料成品加工。这一转,转出了生机,前年他赚了50万元,去年赚了100多万元。
  “今年还准备增加新型的数控设备,再招50人。”李书增充满信心地说, “失败了就洗手不干,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我们不笨不傻,只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总结经验,就能够抓得住机会,总有赚钱的那一天。”
  “躁动”的心

  初春时节,一条消息在化楼镇不胫而走:东文庙村村民马风雷放弃10万年薪,回家办起了乐陵市喜尔佳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27岁的马风雷,2004年大学毕业到浙江宁波干了3年多,去年在宁波一家家具制品出口企业负责管理工作,年薪10万元,被村里人称为能人。
  可如今当地百姓私下里把这个能人称为“傻瓜”。有的说,有10万年薪不如在外安家立业;有的说,外面机会多,回乡办小厂,丢了好工作不值得……
  可马风雷不这么想。因为他有着一颗“躁动”的心。父亲是个老木匠,在家做家具20多年,大哥也一直做家具销售生意。有了这些优势,马风雷的 “胃口”就大了,他说: “在外再好,挣钱再多,也是为人家打工,回家办起自己的厂子,那才叫干事业,还能带动村民一起富起来。”
  为了帮助马风雷返乡创业,乐陵团市委推荐他加入YBC创业计划,并帮助他申请到5万元免息贷款和创业导师的指导,该市还从税收、工商、招工等各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马风雷感动地说: “家乡这么关心我,想方设法让我们创业,我们还怕什么?还有什么舍不得放弃?”
  现在喜尔佳公司效益很好,3月25日,笔者看到热闹的车间里,30多个工人忙个不停。厂门口停着3辆大货车,10多名员工忙着装货,马风雷正回着济南客户的电话:“没问题,这200件茶几,我们一定准时把货发给你们。”
  “膨胀”的心

  郭家街道办事处华亿食品产业园里有个想做亿元产业的 “狂人”,他就是乐陵市光辉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王光辉。
  34岁的王光辉个头不高,十分精神,穿着西装,打领带。公司大门上贴着过春节时的对联:芝麻虽小却让百姓生财有道,公司不大确保村民增收无忧。对联是王光辉编的。他说,别看芝麻小,能产出大财富。
  王光辉原来是一位开香油磨坊的粮油批发商,每年需要芝麻100多吨,而当时乐陵种芝麻的却很少,他经常到天津、湖北去购货。在市场上,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小芝麻供不应求的状况,于是他萌生发展芝麻种植业的想法。
  2008年初,王光辉在该市创业优惠政策的感召下,创办了光辉食品有限公司。在乐陵市、乡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的公司日益壮大,芝麻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王光辉把小芝麻做成大产业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2009年春,在王光辉的倡导下,公司采用 “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芝麻生产合作社,在麻线王、小屯等村发展社员50多户,种植订单有机芝麻2000亩。当年,王光辉按市场价统一收购,然后集中加工成有机香油,实现企业、农民双赢。
  王光辉说,小芝麻1亩年产150公斤,1公斤能卖15元左右,加工成香油可卖18元左右,在大商场能卖60多元。1个农民种1亩,刨去成本,每年能赚1500多元。合作社如果种植5000亩芝麻,他一家公司就全能包了,但如果种植面积能达到2万亩,他实施小芝麻规模化经营,每年销售收入就可达亿元。
  现在,光辉公司日产香油2吨多,其“华益”牌香油打进大润发等百家大超市,今春,附近30多个村的500多户村民都争着加入合作社,种植小芝麻呢!
□贾鹏 李玉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枣乡探“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经济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