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世纪60年代末,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知青们的“下乡”岁月

劳动间隙,齐河园林场的知青们唱起欢乐的歌。



上 世 纪60年代,知青田秀芳来到齐河焦庙拖拉机分站工作,通过努力,获得“五好驾驶员”称号。



照片中的4个人来自济南实验高中高三毕业班,于1964年到齐河园林场务农,经过10个月锻炼,被评为“四好”生产工作者。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运动动员的对象是城镇非农业人口,年满17周岁以上,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社会青年。 1965、1966连续两年,德州、济南、青岛等8市先后动员3002名和4529名知识青年到青海生产建设兵团支边。
  随着运动的深入,1969年1月,德州地革委成立了安置下乡青年办公室,负责全区下乡青年的安置工作。各地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层层发动,“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成为当时学校、机关、工厂、街道的中心话题。
  那时,在农村通往城镇的大路上,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群众,敲锣打鼓,迎接远道而来的知识青年。有的还开着拖拉机,套上马车,拉着架子车,从农村赶到城镇,为前来落户的下乡知青搬运行李。在这些新的农民到来之前,村里的群众准备好了吃的、住的、烧的,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让下乡知青住。
  1973年12月12日,德州地革委召开了知青工作会议,制定了德州地区1973—1980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计划8年间,全区城镇下乡知青3万人,加上接纳济南市的5万人,共计8万人。这年年底,从北京、上海、济南和本地区下乡、回乡的知识青年达到3700余人。
  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有3种形式:集体插队、回原籍落户和集体所有制的青年农场。集体插队和回原籍落户的,每人补助500元。参加分配以后,全年口粮不低于原粮600斤,食油6斤,每人平均布票25市尺,棉絮票2斤半,作为衣着困难补助。下乡青年与生产队社员同工同酬,男女同工同酬。
  知识青年进村后的安排很丰富。第一件事是进行 “三史”(村史、家史、革命斗争史)教育,第一顿饭是忆苦思甜饭,开展的第一项活动是认“四门”(贫下中农的门、烈军属的门、党团员的门、干部的门)、访“三老”(老贫农、老党员、老干部)。很多地方还采用了参观农村阶级教育展览、到地主残害贫下中农的现场开控诉会、请老干部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编写村史等形式,提高知青们的觉悟,激发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周青馗是1956年在德州出生的,他小时候跟随家人去了东北。 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曙光林场,这个知青点有88人。一间屋子里面有相对的两排东北大炕,一个炕上睡14个人。知青们春夏季节种地,有大豆、玉米、土豆、大白菜等;10月份封山的时候,就充实到农场采伐队,和老师傅们一起用拖拉机从山上往山下拉木头。
  1981年4月,各级知青办停止对外办公,至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基本结束。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知青们的“下乡”岁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