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春杨 本报通讯员 张越 郑致民 曹明明
7月以来,平原县张华镇张华村水果园区的无花果陆续上市。该园区有无花果树150余亩,采取“拱棚+露天”种植模式,可以提前三个多月打入市场,实现了接茬成熟“不断档”,年总收入80万元。
近年来,张华镇在乡村振兴中念好“和”“富”“美”三字经,创新“心心相融”品牌调解室,实施“联合体+支部+网格”基层精细化治理模式,搭建“南粮北园”产业发展格局,借助全市“两河牵手”工程建设美丽村居,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谱写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聚焦“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前不久,胡庄村吴某太家的四个孩子因赡养纠纷产生矛盾,经过镇“心心相融”调解室主任李相荣的调解大家握手言和。
“心心相融”调解室是张华镇打造的品牌调解室。该镇坚持多元调解机制,将接访室和调解室搭建在群众家门口,变坐班调解为主动上门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此基础上,推行“联合体+支部+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大力改革党建联合体运行机制,由原先的4个优化调整为8个,下沉干部增设为16名,管理人员增长100%。依托“双访·双覆盖”行动,从“人、地、钱”要素入手,对村庄重点人群及商铺企业等展开遍访,绘制集村庄居住、土地承包、河流机井分布等情况于一体的详图,配套建立党员干部、重点保障、三资管理等精细化管理信息台账16份,同步运行“定期修订、动态更新”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走访重点保障人群700余户,纳入“红色”关注台账14人,现场解决各类矛盾问题116项。
融合“富”打造产业示范片区
“今年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西瓜大丰收,比去年增收2万余元。”张华镇和西村党总支部书记刘玉开说,“推进跨村联建共富项目区建设后,合作社的效益日渐向好。”
要做好“富”字文章,就得实现群众增收。张华镇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整合资源,以十三干渠为分界线,向南建设“吨半粮”生产能力核心示范区;向北建设现代智慧农业产业示范片区,构建起“南粮北园”的产业发展布局。如今的张华镇,创新绘就“1+3+X”产业发展蓝图,着力发展“一区、三园、多点”产业推进体系,规划建设起了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区,平原农都农业产业园、平原蝴蝶兰花卉产业园、食用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园4个特色产业园区。
百姓富不富是乡村振兴的“试金石”。仅靠食用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园这个项目,每年可为25个村级养菇合作社生产5000万袋菌种,吸收和带动24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利润6000万元。特色水果产业年为群众增收200余万元。“我们村注册了‘行思客’品牌,拥有金银花茶、秋月梨等多个产品。除了线上线下销售,还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村里采摘,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花香北白党建联合体主任秦立京介绍说。
融入“美”绘就水文旅新图景
“说起美丽乡村,我们村这两年变化真不小。街道硬化、绿化、亮化,沿街墙上画了彩色墙绘,村里还新建了街心亭,各方面环境都好了。”在张华镇北白村街头乘凉的村民们对村庄的变化由衷赞叹。
今年以来,张华镇积极借力全市“两河牵手”工程,打造相家河与引黄总干渠“两河牵手”沿岸文化廊道。在此过程中,张华镇因村施策,充分发挥村庄本土文化魅力,创建了省市县美丽乡村示范点42处,建设了17处产学研游项目点。今年以来,接待产学研游活动百余次。该镇逐渐发展成为平原南部产学研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生态样板。
张华镇北部产业园内的水果产业不仅为农民带来增收,也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目前,张华镇的特色采摘项目达到7处,总面积达300余亩,形成了春季赏花游、夏秋采摘游的模式,吸引着城里人前来休闲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