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禹城银发群体的“乐”与“为”

张萍(前)带领大家练习舞蹈


司兆俊(中)为小学生开展普法课


崔藏明讲解抗日英雄白光的故事


张明远(左一)带领团队排练丰收节演出曲目


张萍(中)带领艺术团参加社区演出


  

我们的节日·重阳
  编者按又至重阳,菊香渐浓。漫步禹城街巷,随处可见精神矍铄的银发身影:他们或在文化场馆挥毫泼墨、载歌载舞,以热爱演绎“老有所乐”;或在基层一线调解邻里纠纷、传递经验,用担当书写“老有所为”……这些“不服老”的“银发力量”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未因年岁而放缓脚步,而是以阅历为笔、热忱为墨,在生活与服务中书写精彩。这个重阳节,我们共品“莫道桑榆晚”的深意,一同体会银发生辉的温暖与力量。
  ◆夕阳红艺术团团长张萍:24载舞出不老心
  “这支《最美是家乡》,是我们这群老姐妹用心编、用情跳的,跳出了咱禹城人的精气神!”在10月1日举行的2025年禹城市广场舞大赛总决赛现场,来自市中街道78岁的张萍手持彩扇,看着舞台上绽放光芒的夕阳红艺术团团员,眼角笑出了细纹。这支自编自排的舞蹈,不仅为艺术团捧回桂冠,更像一根时光纽带,串起张萍24年带领老伙伴们逐梦的日子。
  2001年7月,刚退休的张萍心里琢磨着想干点啥,“退休后总觉得空落落的,想着不如发挥爱好,让大家有事干、有乐子。”就这样,她满怀热情,研究起了自己从年轻时便无比热爱的舞蹈。彼时“广场舞”一词尚未出现,张萍主攻民族舞。没有老师,她就揣着积攒的退休金买磁带、录音机,守着电视逐帧学动作。渐渐地,和她一起在广场上练舞的人越来越多,最初仅有十几人的“夕阳红艺术团”慢慢成形。后来磁带换成光盘,光盘又迭代成U盘,不变的是张萍每天骑着三轮车,载着沉甸甸的音箱,准时出现在广场的身影。“张姐的三轮车,装的不只是音箱,更是我们的盼头。”64岁的老团员高华至今记得,十几年前她正是看到张萍带着大家排练的热闹劲儿,才跟着加入艺术团。
  艺术团里,多数团员是零基础,且年龄多在50岁到70岁之间,一个简单的旋转动作都要练上几十遍。张萍从不急躁,总是站在队伍最前面,手把手纠正姿势:“手腕再提一点,脚步跟着音乐踩实,咱慢慢来,肯定能跳好!”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曾经连手脚都不协调的团员们,渐渐找到了舞蹈的节奏。“第一次上台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可听到台下的掌声,突然觉得像‘重生’了一样!”回忆首次登台,65岁的邢胜红仍难掩激动。舞蹈带来的不只是舞台上的蜕变,更有身体的健康:退休前,石雪梅因缺乏锻炼经常肌肉拉伤,跳了几年后血液循环好了,冬天全身都热乎乎的;几年前入团的关建华更是减重30斤,穿衣服也显精神了。
  “要跳就跳咱自己的舞,要有禹城味儿、有咱老年人的劲儿!”这是张萍常挂在嘴边的话。艺术团刚起步时没有演出服,她就买回布料,在缝纫机前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后来团员多了,儿媳看她经常熬到深夜,主动接过针线:“妈这么有劲头,我们也得搭把手!”为了让舞蹈有“灵魂”,她牵头成立编导组,和几位老团员一起琢磨,每场演出、每个主题都有专属舞蹈动作。24年来,艺术团的足迹遍布禹城的每个镇街,近千场演出里,每一场都充满了观众的欢笑。“看到大家乐,我们就觉得值!”张萍说。
  如今,78岁的张萍依旧活力满满——每天晚上7点到8点,大禹公园广场上总能看到她领舞的身影,彩扇一扬,舞步一迈,身后跟着的队伍越来越长。“只要还能跳,我就想把这份快乐传下去!”她说着,随手比了个旋转动作,身姿挺拔得让人忘了她的年龄。
  从最初十几人的零星相聚到如今40多人的“文艺大家庭”,从田间地头的简易排练场到广场舞大赛总决赛的领奖台,张萍用24年的执着与热爱,把自己的退休岁月过出了热气腾腾的模样。她不仅让自己对舞蹈的热忱有了安放之处,更让许多和她一样的退休老人,在一遍遍的舞步打磨里寻到了快乐、交到了挚友,把原本平淡的日子跳出了新滋味。
  ◆“五老”志愿者司兆俊:夕阳照亮普法路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自己就要做到什么样……”9月26日下午,禹城市第一中学会议室座无虚席,该校78岁的法治副校长司兆俊声音洪亮,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宣传课正在这里举行。台下家长与学生凝神倾听,不时点头记录,课后纷纷感慨:“听得懂、用得上,真正明白该怎么守好法律底线。”
  这堂生动的课,是司兆俊20余年普法路上的寻常一幕。时间回溯到2003年,那时他还是禹城市公安系统的一名干部,同时兼任宣传员,常需前往监区一线走访调研。“看着那些年轻人天天以泪洗面、悔不当初,我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司兆俊至今对那些场景记忆犹新,“他们本该在校园中读书、在社会上闯荡,而不是在铁窗里荒废青春。”正是这份触动,让他萌生了“早普法、少犯错”的念头,当年便加入法治宣讲团,自此踏上了普法之路。
  2008年退休后,司兆俊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反而主动穿上“五老”志愿者的马甲,成为禹城市关工委青少年法治教育宣讲员。自此,他的脚步从未停歇。20多年间,他走遍禹城市所有中小学及重点企业,开展普法宣讲600余场,直接受益者超10万人次。这份坚守也收获了认可——2020年11月,他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2月,又获评“德州市第一届五老模范”。
  在普法这件事上,司兆俊有自己的巧心思。他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从不像念“天书”般照读法条,而是把法律知识揉进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里:讲校园欺凌,他会还原“小事升级为大祸”的真实过程;讲网络安全,他会拆解青少年易踩的诈骗陷阱。他还会根据听众身份量身定制宣讲内容:给学生讲自我保护技巧,给家长讲家庭普法的重要性,给企业员工讲劳动权益保障要点。十几万字的宣讲材料,全是他逐字逐句整理、补充而成的“专属教材”,字里行间满是对听众的用心。
  不仅要让听众“懂法”,更要让大家“明志”。近年来,司兆俊还创新将爱国教育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述黄继光等英雄的感人事迹,用革命先辈的担当精神,对比犯罪案例中“一时糊涂酿大错”的悔恨。这样的课堂,既有法律的硬度,又有红色教育的温度,让法治信仰与爱国情怀在听众心中一同扎根。
  “哪怕我的课,最终只帮到一个快要触碰法律红线的人回归正途,这20余年的奔波也值了。”司兆俊的话朴实无华,却藏着最真挚的初心。他在诗中写道:一分耕耘尽寸心,夕阳花开分外浓。这既是他对自己普法生涯的诗意总结,更是一位老者用岁月书写的担当答卷。
  ◆市融媒体中心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个个都是“银发先锋”
  在禹城市,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银发队伍”:他们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却始终怀揣热忱,扎根社区一线、深耕为民服务。这支队伍就是禹城市融媒体中心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该支部前不久刚获评山东省“本色家园”离退休干部示范党组织。
  75岁的支部书记崔藏明,是大家眼中的“领头雁”。身兼洛北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的他,总说“退休不褪色,党员的责任不能丢”。他牵头组建小区志愿服务队,带领党员们一头扎进社区事务:基础设施老化,他们带头排查维修;道路狭窄影响出行,他们协调推进拓宽硬化;邻里有矛盾,他们上门耐心调解。短短数年,这样的为民服务活动已开展50余次,小区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不仅如此,崔藏明还发挥自身在党史研究方面的专长,走进各个社区开展宣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居民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支部委员张宝联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禹城融媒体中心家属院业主委员会主任,79岁的他一次次对接住建、房管等部门,跑流程、盯进度,推动小区旧貌换新。在新湖社区,他还有个亲切的称呼——“张老师”。两年来,他坚持在社区“四点半课堂”义务授课,为放学后的孩子辅导功课、讲解知识。针对小区老年居民多的特点,他牵头开展“以老助老”“窗帘行动”等活动,购置血压仪、氧气袋等医疗器具及救心丸等常用药品。作为学雷锋帮老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党支部书记,他以个人名义帮扶困难群众216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走访慰问农村老党员、老教师、困难老人和学生40余次,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
  支部委员张明远今年81岁,他选择用笔墨传递正能量。退休后的他笔耕不辍,创作1000多首充满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的诗歌散文,发表相关文章300余篇,字里行间满是对时代的赞颂、对家乡的热爱。他十分注重家风传承,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子女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学习和工作都很出色,“好家风”成了他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
  不只是几位委员,支部里的每一位老党员都在用行动发光发热。他们走进镇街、社区、学校,把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送到基层,200余场公益演出吸引3万余名观众;他们积极参与泺清社区“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座谈会、“红动齐鲁银龄增辉”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人老心不老,只要能为社会出份力,我们就开心。”党员谢新河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如今,这支“银发队伍”收获了诸多荣誉:崔藏明、张宝联获评“德州市第二届五老模范”,张宝联家庭还获“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传承好家风最美家庭”称号,支部副书记李佩生家庭被评为禹城市“最美家庭”。荣誉背后,是他们对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坚守。在禹城,这群离退休干部用岁月沉淀的担当,书写着“银发映初心”的动人篇章。
  本版文图: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徐成健张伟靖邢梅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禹城银发群体的“乐”与“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聚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