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讲好大禹文化新故事

  编者按秉笔直书论古今,潜心述说察善恶。为传承博大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使人们心系桑梓,不忘乡愁,热爱故土家乡,培植家国情怀,即日起,本报特开设专栏,向读者讲述大禹治水的精神传承、禹城大战的红色印记、黄淮海开发的奋斗史诗、名人轶事的文脉积淀、先模人物的时代风采以及乡村记忆与地方风物的烟火故事。敬请期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源远流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凝聚多元文化的精神纽带。从文献记载到民间传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大禹治水的故事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载体。
  《尚书》中记载,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州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大意为,大禹称洪水滔天,他与伯益、后稷等各部族携手,或开辟道路,或提供猎物,或播种粮食,共同应对水患。这段记载清晰地展现了大禹(夏后氏)与伯益(东夷族)、后稷(周族)等人及其部族共同参与治水的场景,体现了各部族之间的紧密配合。
  面对洪水,大禹联合众多部族,率领百姓共同治水,历经十余年艰苦奋战,最终取得成功。从本质上看,这是早期华夏民族,通过公共工程建设实现的一次政治整合,不仅成功解决了洪水肆虐的危机,更为多元部族的融合提供了制度框架和实践平台。从地域上看,不同地区的部族为了治水汇聚在一起,带来了各自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从文化交流层面来说,不同部族在长期的合作中,语言、习俗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大禹治水过程中展现的团结协作精神,超越了单一部族的利益,形成了一种共同应对挑战的合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逐渐孕育出了早期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第2期刊载《大禹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一文中指出:大禹文化形成依托于夏禹民族融合时期,开启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大禹治水的成功,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尚书·禹贡》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根据山川走势对国土进行划分,同时“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治水需要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指挥,这促使大禹建立起了一套相对有效的管理体系。他把原来的十二个州重新归并整合为九个州,并依山削木修建道路,明确各州地理界线,并按照各州资源禀赋确定土地及贡赋等级,为国家征税提供了准确依据。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大禹治水所体现出的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我市进行大禹文创产品开发,结合大禹文化的元素,开发具有创意的大禹文化创意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拓宽大禹文化的传播渠道。
  在禹城,你可以漫步在河畔,聆听那流淌了千年的黄河水声,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你也可以走进那些古老的遗迹,触摸那些被岁月磨砺的石壁,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在这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华夏古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禹城市正通过深入挖掘大禹文化内涵、建立传承体系等措施,让大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自《100个禹城故事》)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讲好大禹文化新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